5月8日,神舟十六號乘組在飛船模擬器裡。本文圖片均由徐部拍攝

  3月29日,朱楊柱、桂海潮在水下訓練。本文圖片均由徐部拍攝

  2月6日,核心艙物資管理訓練。本文圖片均由徐部拍攝

  2月28日,神舟十六號乘組進行交會對接訓練。本文圖片均由徐部拍攝

  景海鵬:四巡太空再破紀錄

  航天員景海鵬將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飛天紀錄。

  5月29日,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航天老將景海鵬帶領乘組自信從容、步伐鏗鏘地集體亮相。這是景海鵬的第四次飛天之旅,屢次創造中國人飛行次數最高紀錄的他,將再次打破自己的紀錄。

  這一次,第三次擔任指令長的景海鵬帶領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組成的神舟十六號任務乘組,執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08年11月6日,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獲“航天功勛獎章”;2012年10月1日,獲“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16年12月26日,獲“一級航天功勛獎章”;2017年7月28日,獲“八一勛章”;2018年12月18日,獲“改革先鋒”稱號並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21年11月5日,獲第八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

  一枚枚沉甸甸的勛章背後,正是景海鵬一次次追逐飛天的夢想。他說:“夢想是很重要的大學,夠不著,跳一跳、努努力,就實現瞭。”毫無疑問,在夢想這所大學裡,景海鵬足夠幸福也足夠努力。他說,一滴水隻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個人夢隻有融入中國夢才更加出彩。

  渴望再上一次太空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瞭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實現瞭中國載人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時,景海鵬成為中國首位兩度飛天的航天員。有人勸他,你已經功成名就,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紀瞭,航天事業風險那麼大,沒必要再拼瞭。可他說,作為一名航天員,報效祖國最好的方式就是飛天,隻要祖國需要,他會毫不猶豫再上太空。

  為瞭繼續追逐飛天夢想,他自覺和年齡小一輪的年輕戰友們一起學習、一起訓練、一起承受離心機8個G的過載,堅持相同的標準,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直到成功入選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並再次擔任指令長。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帶領航天員陳冬一起飛向太空,在軌飛行33天。

  任務期間還出現瞭一個插曲,一天凌晨,天地話音通信鏈路突然出現問題,隻有視頻沒有聲音。如果問題不能迅速解決,就可能導致任務中止,並緊急返回。緊急時刻,他們一邊按照地面指令迅速開展在軌排查,一邊通過視頻寫字鼓勵地面科研人員:“你們別急,我們挺好。”經過天地共同努力,天地話音系統終於恢復正常。

  那一年10月24日,景海鵬還在太空中度過瞭自己的50歲生日,收到瞭很多祝福。

  任務成功後,景海鵬成為中國首個三巡太空,且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

  2017年7月28日,景海鵬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勛章”。同年,他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10月18日,作為首位“黨代表通道”的代表,記者問他:你已經3次飛天瞭,下一次還飛不飛?

  “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回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景海鵬回答。

  每天有鍛煉標配

  距離神舟十一號任務圓滿成功已過去瞭7年。在這7年中,景海鵬的崗位有過幾次變動,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航天員——出征太空是航天員的主責主業,為國爭光是航天員的初心使命,必須時刻準備、任黨挑選、再立新功。

  景海鵬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學習習慣,隨身攜帶瞭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隊訓練考核。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睡過覺,周末幾乎沒有休息過,而且已經4年都沒有回老傢看望年邁的父母。

  如果因為其他工作耽誤訓練和課程,景海鵬一定會進行補課和加練。就連出差期間,景海鵬的行李箱裡會攜帶一個“秘密武器”——跳繩。

  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70多本手冊指南、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於心……經過多年的堅持,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

  2022年6月,景海鵬和第三批航天員裡的兩名新人組成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執行任務,景海鵬第三次擔任指令長。

  前兩次擔任指令長時,景海鵬帶領乘組反復練習,不僅做好自己的工作,還精準把握整個程序、每一項實驗以及隊友的每個動作。正是憑著這種“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嚴謹作風,成就瞭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和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的圓滿成功。

  神舟十六號乘組是個全新組合,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三種類型的航天員組成,三人均是博士。面對兩名比自己小瞭整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的“跨代乘組”,景海鵬深感責任重大。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安全地把他們帶上天,並安全地把他們帶回來。”

  別緊張,天上有我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這是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在這次任務中,他們將承擔更艱巨、更繁重、更高精尖的科學實驗。加上空間站長期飛行,一方面考驗的是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另一方面更考驗的是航天員對空間站的維護維修能力。

  景海鵬針對這些特點,在訓練過程中重點在操作能力上下功夫。他說,隻有地面練到極致,在太空面對風險、面對危險,才能臨危不懼,才能勝似閑庭信步。每次訓練時,拿到操作指南後,他都要求乘組獨立完成整個操作流程後,教員再進行總結和講解。經過這樣的訓練,乘組的操作能力有瞭質的提升。

  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自主乘組的分析、判斷、決策、處置能力也是景海鵬反復訓練的重點。訓練中,乘組廣泛采取研討式、互動式、交流式的方法,對空間科學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維護維修、長期飛行健康防護,特別是應急與故障處置都進行瞭精心、精細、精準準備。

  他對兩名隊友的飛行品質和飛行細節也著重進行瞭培養。“要有一顆大心臟”“遇事不慌,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細節決定成敗”“明天即飛天,今天就要作好準備”……這些理念是指令長景海鵬反復給兩位年輕隊友強調的。

  經過一年多的朝夕相處和訓練,景海鵬和兩名年輕隊友亦師亦友,非常默契,任何一個表情、動作和眼神,彼此之間都能心領神會。“1+1+1=1”,這也是景海鵬給乘組設定的目標。

  他還經常給兩位隊友說:沒關系,別緊張,天上有我!

  “我們的期待是,到時候請我們的科研人員端著茶杯、喝著茶,用欣賞的眼光看著我們做實驗,我們天地一起享受飛行、分享成果、共享喜悅。”對這次“太空出差”,景海鵬躊躇滿志。

  朱楊柱:青年學子追夢十餘載終圓夢

  5月29日,作為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一員,朱楊柱在西北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首次亮相,成熟穩重、自信陽光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特殊身份更是引起國內外關註。

  身為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後,曾任大學教員,繼而成功入選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並作為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執行載人飛行任務——這段經歷對朱楊柱來說,絕不僅僅是幸運,更不是偶然,而是一個青年學子執著追夢十餘載的故事。

  學習成績優異,畢業論文優秀,師從國傢最高科技獎得主……朱楊柱的經歷寫滿瞭奮鬥篇章,他卻謙虛道:“我很幸福,趕上瞭一個新時代。讓每一位努力奮鬥的人,都有機會實現人生夢想和價值。”

  “上不瞭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打小,朱楊柱心中就有一個藍天夢。中學時代的母校——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中學是飛行員選拔基地之一,學校裡配置瞭一些飛行訓練器材。他在學習之餘,就熱衷練習那些飛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難度的固定滾輪,他玩得特別溜。

  高二時,朱楊柱本想報考空軍飛行員。可是班主任老師認為他是一個搞科研的好苗子,勸阻瞭他,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天空的熱愛。

  “上不瞭天,那就研究上天的東西。”高考填報志願時,朱楊柱果斷填報瞭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且不接受調劑。

  大學期間,他潛心學習專業知識,但還是癡迷於飛行員這個職業,大學同學還因此給他起瞭個外號叫“飛天豬”,這也成瞭朱楊柱現在的微信名。

  朱楊柱專心從事科研道路,先後攻讀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階段,他參與研究的項目獲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傢技術發明二等獎,畢業論文獲得優秀論文。十年寒窗苦讀後,朱楊柱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

  “腳踏實地,幹好眼前的事”

  隻要想爬山,就得上臺階,就會有溝溝坎坎的時候,也會有兜兜轉轉的回旋。

  畢業後,朱楊柱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隊。雖然他的專業方向跟這個單位並不對口,但一向心態積極樂觀的朱楊柱沒有抱怨和哀嘆,而是坦然接受現實,幹好本職工作。

  給腳手架刷過漆,搭建過工棚,裝過暖氣,支過混凝土模板,還在塵土飛揚的深井中扛著重物爬上爬下……第一年,這位曾一直泡在實驗室裡研究高科技的高材生,作為實習排長帶著一群戰士天天在深山峽谷中摸爬滾打,同吃同住同睡同勞動,踏踏實實地在工地上幹瞭一年,其表現贏得瞭上下一致認可。

  堅硬的混凝土並沒有磨滅朱楊柱的初心。一年後,朱楊柱申請去讀博士後,這在單位並無先例。鑒於他的優良表現,愛才惜才的大隊長拍板通過。

  有句話說得好:“心有明月,磚塔有縫。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就這樣,朱楊柱成為大隊的首個博士後,師從國傢最高科技獎和“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在博士後流動站期間,他獲得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圓滿完成科研任務。

  2017年,朱楊柱被推薦進入航天工程大學,負責建設力學基礎實驗室,在教學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同時完成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在這裡,朱楊柱獲得瞭充分施展的機會,被評上副教授。

  就在朱楊柱順風順水搞科研的時候,那個少年時代就埋藏在心裡的飛天夢想再次點燃。一次不經意間,朱楊柱得知招選第三批航天員的消息,而這次不再隻向空軍飛行員選拔人員,還擴大范圍向相關領域招收航天飛行工程師。他所在的學校也在其中。

  “雖然不能親自駕駛戰機翱翔藍天,但是如果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太空,豈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又有瞭第三次機會向自己的夢想再努力一把,我一定要試一試!”朱楊柱再一次向他的飛天夢發起沖鋒。

  “舍小為大守初衷,天地一同”

  經過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選拔後,朱楊柱順利過關,最終成為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當通知他被錄取的消息傳來後,整個學校都轟動瞭,老師和學生都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而他自己也被這種巨大的幸福感滿滿地包圍著。

  回顧10餘年追夢路程,他堅信,隻要堅持初心,不拋棄不放棄,那些經歷過的挫折和考驗,都會成為他追夢路上的前行動力。朱楊柱說,他非常感恩那段在工地上風餐露宿、在鋼筋混凝土中浸泡的日子,如果當時他選擇自暴自棄或躺平,肯定不會成就今天的夢想。

  來到航天員大隊後,朱楊柱看到以往隔著電視屏幕才能看到的飛天英雄,現在竟然成為自己的師兄師姐。他的心裡激動不已,萬分感慨。

  他還記得,大二那年,航天員聶海勝前往他們學校作報告,結合自己的飛天經歷激勵大傢投身航天事業。那會兒,在偌大的禮堂裡,朱楊柱隻能遠遠地看著聶海勝,跟個小迷弟一樣瞪大眼睛,豎起耳朵,一個字不落地聽著,手掌都拍紅瞭。而10多年後的今天,他竟然和當年仰望的飛天英雄並肩作戰。

  由於空間站任務的緊迫需求,他們的訓練進度緊張,訓練量大。首先是二三十門課程的理論學習,好比一年內上完瞭大學4年的課程。學習進度緊,考試密集,朱楊柱白天上課,晚上抓緊復習預習,每門學科考試都取得瞭優異成績。

  手控交會對接,被稱為“太空穿針”。剛開始,沒有空中飛行經驗的朱楊柱操控起來非常吃力。航天員公寓裡,放置瞭一臺手控交會對接桌面式訓練器,這裡便成瞭朱楊柱課後加練的地方。經過上千小時的訓練,他最後形成瞭肌肉記憶,化為手控交會對接的精準操作。

  72小時睡眠剝奪實驗對航天員的意志也是不小的考驗。在一個密閉房間裡三天三夜不睡覺,其間還要在電腦上做大量的測試題,一動不動地盯著顯示屏,一不小心就會神思恍惚。其中,有項眼動儀測試,需要將下巴放在托架上,兩眼直直地盯著屏幕,特別容易誘導人打瞌睡。面對這些挑戰,團隊人員相互協作,想盡招數保持清醒。

  唱歌、做遊戲、講笑話,朱楊柱在團隊中充分發揮調節氣氛的作用。通過實驗,他悟出一個道理: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隻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

  如今,在記者見面會上首次亮相的朱楊柱,他堅定表態:“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完成好空間站的日常維護、保養和維修任務,開展好載荷照料和試(實)驗工作,使空間站更加安全、穩定、高效、長久地運行!”

  傢庭是朱楊柱最堅強的後盾。無論他做什麼選擇,愛人都堅定地站在他身後,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可在加入航天員隊伍的兩年多時間裡,由於大量密集的訓練,公寓和傢屬樓就隔著直線不到500米的距離,卻還是長期兩地分居。

  陪伴太少,欠傢人的太多,朱楊柱恨不得把時間掰碎瞭用。朱楊柱每次回傢時,爭分奪秒地利用好短暫而寶貴的時間。他既想陪兒子玩遊戲,又想陪愛人嘮嘮嗑,給愛人好好做頓飯。

  “舍小為大守初衷,滴水穿石心如常,天地一同。”入隊一周年之際,朱楊柱寫下這段感悟。而這一次,浩瀚太空也將見證他的初心和夢想。

  桂海潮:36歲大學教授“變身”航天員

  戴著一副近視眼鏡,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與其他中國航天員最大的不同瞭。

  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名單的公佈,36歲的桂海潮出現在瞭公眾的視野裡。細心的人很快發現,他佩戴著眼鏡,這將是我國首位戴眼鏡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

  與往次飛行任務不同,神舟十六號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將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隊伍“新成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的“首秀”。這其中,作為我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首個載荷專傢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觸地說,“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

  31歲任博導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當時,桂海潮正在雲南施甸縣城中學讀高中二年級,從校園廣播裡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時,他開始對飛向太空充滿向往。

  但在那時,他並沒想到,這項神聖的職業在近20年後竟然跟自己產生瞭關聯。

  從小,桂海潮對科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是他少年時代最為心愛的科普讀物。在這套書裡,他學習到瞭很多航天的入門知識,特別是看到“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致力於航天報國的感人事跡後,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裡埋下航天的種子。

  心懷理想,學習便有瞭動力。高考時,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9年時間,桂海潮一路從本科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近20篇SCI學術論文,成績斐然。

  3年後,桂海潮帶著豐碩的學術成果學成歸來,國內多所名校紛紛向他拋出瞭橄欖枝。最終,桂海潮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北航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歲的桂海潮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又迎來瞭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學院召開大會。會上,院長宣佈瞭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傢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跟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選拔的航天員分三種類型,即: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

  聽到這一消息,桂海潮心花怒放。在國外留學期間,他聽聞科研人員可以報名航天員,並進入國際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那時,桂海潮一邊做實驗,一邊暢想: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科研人員進入太空也一定很快變為現實。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義瞭!我一定要試一試,將我這麼多年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自己的幻想變成瞭現實。桂海潮第一時間就報名參選載荷專傢。

  “幹就完瞭!”

  通過層層嚴苛的選拔後,桂海潮以載荷專傢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第三批航天員是幸運的,他們趕上瞭空間站階段密集的飛行任務,給每個人都提供瞭舞臺和機會。

  幸運並不代表他們的訓練標準會降低。他們的訓練內容多,訓練強度大,訓練進度緊,挑戰比較大。對於桂海潮來說,比起從空軍飛行員隊伍裡選拔的航天員,他的體能素質和航天技能訓練底子上顯得稍微薄弱。

  “幹就完瞭!”桂海潮輕描淡寫地說。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傢選拔標準是6G的過載,比航天駕駛員標準低。但是,入隊後所有訓練標準都要達到8G的過載,這2G的差距對桂海潮來說,也是一段艱辛的跋涉。

  第一次訓練時,桂海潮感覺胸腹部有被牢牢壓住的感覺,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被撕扯的感覺,心率也偏高。

  桂海潮對自己的表現極不滿意。訓練結束,他便找有經驗的師兄請教。愛琢磨的桂海潮還找出瞭自己成績不佳的癥結所在——由於心裡緊張、身體素質、技巧不足,從而導致呼吸對抗動作做得不到位。

  為此,他在以後的練習中不斷修正,不但克服瞭2G的差距,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一級。

  訓練的苦和難,對桂海潮來說,比不上在體驗其過程中所獲得到的各種樂趣。他說:“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野外生存訓練對航天員來說,也是充滿樂趣的一次挑戰。成為航天員後,他們在巴丹吉林沙漠進行瞭一次沙漠訓練。

  晚上,桂海潮負責值班,監測環境溫度、濕度和風速後,躺在沙漠裡看著繁星點點的星空。他想到幾年前,自己還在大學校園裡做著航天相關課題的研究時,航天員這3個字對他來說,既神秘又遙遠,而在不遠的將來,他就會飛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星空。

  他不禁感慨:人生真的很奇妙,你的未來超乎你的想象。但隻要有一顆好奇心,你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未知。

  經歷兩天兩夜的沙漠生存訓練後,第二天一早,他們收拾行裝,負重數十公斤,準備在茫茫大漠中徒步行走5公裡到達目的地。可不巧的是,走在半路上,桂海潮的鞋底脫落瞭。

  事實上在前一天,他的另一隻鞋底已經脫落,桂海潮利用有限的救生物品——軍刀當針紮孔,降落傘繩當線硬把鞋底縫上瞭。沒想到,在這關頭,另一隻鞋底也宣告罷工。

  桂海潮隻能穿著“張開大嘴”的鞋子,強忍著滾燙的沙子鉆進腳底帶來又疼又癢的感覺,一走就是兩個小時。

  “回到營地後,頭發裡的沙子怎麼也洗不幹凈,吃瞭口西瓜,發現西瓜真甜。”那些天的經歷他永生難忘。

  探索之旅即將開啟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能和三次飛天的景海鵬一起執行任務,他感到非常幸運。

  2008年,景海鵬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時,他已是一名大四的學生瞭。當時,他對景海鵬隻能深深仰望。沒想到若幹年後,自己竟然能和飛天英雄共同執行任務。

  桂海潮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也充滿壓力。

  “要是現在讓你飛,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組剛成立時,景海鵬這麼問,桂海潮選擇瞭沉默,他說他的底氣不是很足。

  在訓練過程中,景海鵬仍然會經常對他進行這樣的“靈魂拷問”:你準備好瞭沒有,你具備瞭飛天的能力嗎?

  這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後的首次載人飛行,將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試/實驗任務,將是目前開展在軌試實驗項目最多的載人飛行任務。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傢,桂海潮承擔瞭較多的實驗項目。

  “你準備好瞭嗎?”

  飛向太空之前,面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從技能上、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瞭,我有信心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

  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訓練,在地面模擬器做過無數次的操作,桂海潮非常期待能去真正的中國空間站裡,去體驗和探索未知,去體驗真正太空失重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覺。當然,他也期待著從宇宙視角欣賞美麗的地球,欣賞深邃的太空,然後在浩渺的宇宙中放飛思緒、進行暢想。

  成為航天員後,桂海潮經常會做一個夢,夢見自己駕駛飛船穿越在各個小行星之間,穿越黑洞……如今,他的夢想之舟、探索之旅即將開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通訊員 占康 范廣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