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北京時間2023年5月30日16時29分,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

按任務計劃,3名航天員隨後將從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進駐各項準備工作。

航天員如何從飛船進入空間站

交會對接完成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和空間站就形成瞭新的組合體。接下來,航天員就可以準備進入空間站瞭。那麼航天員怎麼進入空間站呢?我們通過一段虛擬演示來看一下。

交會對接完成時,航天員是坐在鐘形的神舟飛船返回艙裡,他們首先要打開頭頂上的返回艙艙門,進入上方的飛船軌道艙。在軌道艙,航天員就可以脫下艙內壓力服,換上艙內工作服瞭,這樣行動更加輕便自如。再往上,在軌道艙的頂部有一個軌道艙前艙門,打開這道門之前需要有一個給對接通道復壓的過程。因為,飛船軌道艙前艙門與核心艙的節點艙徑向對接口艙門挨得非常近,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和空間站組合體的交會對接,其實就是這兩個艙門外的對接機構連接在一起,這兩個門之間就形成瞭對接通道。因為對接通道裡是真空環境,航天員需要給對接通道復壓,確保兩邊壓力平衡瞭才可以開門。之後,航天員就可以通過這兩道門進入空間站核心艙——球形的節點艙,相信神舟十五號乘組早已等在這裡迎接神十六乘組。上次神十五乘組進入空間站時,神十四的指令長陳冬就是在節點艙迎接戰友到來。那麼神十六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後,會與神十五兩個乘組在核心艙、問天艙、夢天艙的哪個艙段見面呢?六個月前,神十四、神十五兩個乘組在軌見面時是在問天實驗艙。而這次,神十五、神十六兩個乘組將會穿過節點艙雙向承壓艙門,進入核心艙的大小柱段,在這裡“會師”。這也將成為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兩個乘組在軌交接,相信也會留下難忘的瞬間。我們一起期待六人“會師”的時刻。

剛才我們通過虛擬演示從“外邊”瞭解瞭航天員如何從飛船進入空間站,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動畫和上次兩個乘組“會師”的畫面,從“裡邊”看一下這個過程。

在完成交會對接之後,神舟十六號航天員首先要打開第一道門——飛船返回艙的艙門來到軌道艙。此時,軌道艙的前端和空間站核心艙前端圓形的節點艙之間的對接機構形成瞭一個直徑80厘米、長約一米的通道。航天員就是通過這個通道,進入到空間站裡。然而想要打開軌道艙的前艙門,航天員必須首先調整艙門兩側的氣壓。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項目技術副經理 邵立民:對接通道,也就是兩個對接機構對接之後形成對接通道,它那裡那時候還是真空的,我們要把對接通道裡邊的空氣壓力充到一個大氣壓,也就是說和飛船的軌道艙的壓力以及和空間站節點艙的壓力一致。

在此之後,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就可以打開第二道門——飛船軌道艙的前艙門。與此同時,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也將在對接通道的另一端,打開第三道門——空間站節點艙徑向對接口的艙門迎接新一批航天員的到來。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項目技術副經理 邵立民:他倆(兩個乘組)之間就可以在對接通道之間相互見到,也可以握手,搞個簡短的歡迎儀式,然後,神十六乘組三個(航天員)就依次能夠進入到天和核心艙裡面去。如果要真正進到核心艙的工作區裡邊,還有一個雙向承壓艙門,也就是在節點艙和空間站的生活艙之間還有一道艙門。

生命保障系統 保障6名航天員在軌需求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十五號、十六號兩個乘組即將在空間站會師,兩個乘組六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工作、生活五天的時間,那麼空間站是如何保障六名航天員在軌的生活需求呢?

專傢介紹,6人乘組在軌生活與3人相比,首先對空間站內氧氣的需求就大大提升,同時排出二氧化碳量也增大,對於空間站內部的制氧能力和空氣循環能力也提出瞭更高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夏僑麗:針對於這個情況,我們當時空間站的生保系統在設計之初就考慮瞭在軌道這樣的一個運營輪換的模式,我們設計有3人的模式和6人的模式。主要體現在例如電解制氧子系統,我們在它的產氧的檔位上有做一個設置,比如說3人就用低檔位,6人我們可以調高檔位到高檔位,提高它的產氧速率,這樣可以滿足6人乘組的一個氧氣供應的需求。

據瞭解,空間站裡的生命保障系統,還能夠實現水等消耗性資源的循環利用,保障航天員在軌長期駐留。這個系統可以收集航天員揮發的水分、排放的尿液,還有呼出的二氧化碳,然後把這些收集到的水汽、水和二氧化碳還原成航天員可在軌利用的氧氣和水。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主任設計師 夏僑麗:我們在做整個系統的設計的時候,這個能力都是可以符合6人的這樣的一個使用需求的,所以不會出現超負荷運行的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是整個生命保障系統,保證航天員6名乘組在天上是可以很舒適地工作和生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