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四月菜花黃,五月菜籽香。近日,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的七萬畝油菜籽進入收割期。機械化作業不僅讓農民耕作收割省時省力,不斷延長的農產品產業鏈還帶動瞭農戶增收。
總臺記者 楊海靈:我現在來到瞭衡水市安平縣,在經歷瞭油菜花明艷的金黃之後,整個田地披上瞭一層淡淡的黃色。從芳香變為果實,這裡的萬畝油菜籽迎來大面積收獲。很多人見過油菜花,對於油菜籽可能並不熟悉。我手裡拿的就是正在收獲的油菜籽,顆粒就在這細長的豆莢當中。農民們豐收的喜悅就在這一鼓作氣的幹勁裡,趁著天氣晴好,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飽滿的油菜豆莢連著秸稈被收進機器,很快,細細密密的油菜籽就被收入機囊當中。
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有大面積的油菜種植?要從地理位置說起,這裡是黑龍港流域,地下水十分缺乏。從2016年開始,結合地下水壓采治理,這裡開始嘗試著種植耐寒節水的油菜,現在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七萬畝。當地借助油菜種植,結合文旅融合發展。就在一個多月前,這裡舉辦瞭油菜花節,百萬遊客來這裡觀光賞花。當地還深挖油菜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形成瞭油菜花茶、油菜花蜜、油菜籽油等產品,進一步延伸瞭產品鏈條。今天收獲的油菜籽經過曬幹之後被送入工廠,經過去質除塵、壓榨、分離和沉淀等一系列工序後,好吃又營養的菜籽油就壓榨出來。僅榨油這一項,村民畝均收入增加600元。
再過幾天,油菜籽收獲就結束瞭。村民們還可以根據農時,種植大豆、高粱、玉米等節水作物,做到糧油結合。不僅守好“糧袋子”的同時,特色種植也讓“錢袋子”越來越鼓。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