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3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院士論壇在廣州南沙開幕。
論壇以“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為主題,邀請政府部門、院士及知名專傢、企業傢、金融傢等行業嘉賓重點圍繞強化港產城整體佈局、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紅樹林保護與藍碳經濟發展等問題開展交流研討,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海洋合作、加快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改革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必須由科技帶動”
在論壇上,歐洲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負責人林間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打造國際海洋的五大中心,包括國際海洋科技中心、國際海洋產業中心、國際綠色航運中心、國際海洋治理中心以及南海可持續發展中心。在建設這五個中心的過程中,要以科技先行,解決“卡脖子”難題,解決國傢的重大需求,用科技帶動海洋產業發展。
“海洋科學技術極其重要,將來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必須由科技帶動。”林間指出,要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培養高端人才非常重要。
他認為,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出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全球人才來到大灣區;另一方面,廣東也可以依托現有的科教資源,自主培養本地人才資源。而深圳海洋大學的遠期辦學目標,正是要建設為世界頂尖的海洋大學。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大灣區海洋圈和深圳海洋聯盟圈的合作,提升灣區總體科技力量水平。
論壇現場,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主席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國傢特聘教授楊鯤圍繞“數據驅動的海洋互聯網”開展主題演講。
“海洋是由海洋環境、海上裝備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元素綜合作用構成的復雜巨系統。”楊鯤表示,發展海洋信息技術,是認知和控制這個系統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
楊鯤表示,實現數據通信是完成整體認知的關鍵一環。海洋通信范圍包括海面和海底,屬於空天地海的一體化通信。“我們希望可以‘用計算換通信’,通過數據驅動等技術手段,建立通信系統的內生智能。”楊鯤進一步表示。
如何理解“用計算換通信”?楊鯤舉瞭個例子。“比如我們要傳一個圖片,如果我們知道接收方隻是對圖片中的‘鳥’感興趣,我們隻需要傳輸‘鳥’的信息就可以瞭,這時候需要傳輸的信息就很少,以此解決海底復雜環境裡,數據傳輸速率低下的問題。”
楊鯤認為,6G移動通信是海洋互聯網的基石,要實現“陸海統籌,山海共濟”,數據是抓手。通過發展海洋通信技術,將有力推動廣東乃至國傢海洋互聯網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廣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並在各地推動海洋牧場建設,這也為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瞭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楊鯤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以時空信息為手段,建設陸海統籌的智慧國土
“國土空間規劃是龍頭,統一調查監測是基礎,陸海統籌為根本,時空信息為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陳軍在演講時提出,要塑造高品質的國土空間,就要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國土空間結構,以時空信息為手段,建設陸海統籌的智慧國土。
“建設智慧國土,要統籌數字化發展,提升智慧化應用水平。”陳軍介紹,數字化發展要以全面動態感知、系統精準認知、全域智慧管控為主線,構建時空信息技術體系,實現“查得準、認得透、管得好”,智慧化應用要運用數字化技術、思維、認知,對治理體制機制、組織架構、方式流程進行系統性重塑,構建國土空間治理的數字化新生態,實現數據賦能的國土空間智慧監測監管。
“以前做規劃,人口信息都是靜態的。現在有瞭大數據,可以分析全國人口空間不平衡、不匹配、不充分的問題。”陳軍在演講中,介紹瞭時空信息技術在全國人口空間分異、城市擴張趨勢、生態環境發展趨勢等研究分析領域的應用。
陳軍團隊結合靜態數據和手機位置數據研究發現,人口的空間流動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季節變化。利用企業大數據、人口格網化數據,分析全國三產企業、高耗能企業、高技術企業的數量、分佈與聚集狀況,以及與人口分佈格局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我國高技術、三產企業均向東南偏移,企業分佈與人口分佈基本一致。陳軍指出,基於這一研究發現,可以進一步提出城市空間、企業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規劃建議。
陳軍指出,廣東近年來在海洋基礎調查方面落地多個項目,走在全國前列。“廣東應繼續發揮優勢條件,在陸海統籌的智慧國土建設應用方面先行先試,創造更多的經驗和示范。以時空信息說話,用科學技術研判,講好廣東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故事。”
(記者 黃敘浩)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