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吉林省大安市位於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佈區,過去有鹽堿地近100萬畝,“堿地白花花,秋後不剩啥”曾是大安市糧食生產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大安市采取多種舉措實施鹽堿地綜合治理,曾經荒涼的土地逐漸變成希望的田野。眼下,當地的上萬畝水稻插秧工作正在進行,總臺記者張傲然此刻就在大安市的一處農田現場,我們來連線他。

記者 張傲然:我現在是在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這幾天大安的風是特別大,但也沒有影響插秧的進程。從四月中旬開始,吉林省各地進入瞭育秧階段,到五月中上旬開始插秧,整個插秧工作預計會持續到這個月下旬。無論是人工插秧還是機械作業甚至是無人駕駛,現在的田間地頭可以說是一派繁忙景象。我所在大安市的這處農田,無人插秧機正在進行作業。它這一趟過去能夠插入六行秧苗,而且由於搭載瞭北鬥導航系統,可以精準控制路線,秧苗的間距能夠保持在30公分,對於當地的自然條件來講,這是最佳的插秧狀態。像您看到的這處農田差不多半個足球場大小,這一臺無人插秧機一天能完成十個這樣的地塊,不僅減少瞭人力投入,而且效率是傳統手扶插秧機的三倍以上。無人插秧機幫助當地搶抓農時,為糧食穩產增產打下基礎。

別看現在大安市的水稻插秧工作熱火朝天,但是幾年之前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我們來看吉林一號衛星從50萬米高空拍攝到的遙感影像,這張衛星圖拍攝於兩年前,中心點就是大安市的一處土地,您可能會覺得驚訝,它看上去並不是我們印象當中肥沃的黑土地,沒錯,由於大安市所在的吉林西部幹旱少雨,土壤當中的鹽和堿不斷湧向地表,因此形成瞭大面積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但是近幾年,大安市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同樣的區域,我們從去年拍攝到的遙感影像就能看到鹽堿地上已經種滿瞭水稻,荒涼的土地開始有瞭生機。

  想要在鹽堿地上種出水稻,首先要有充足的地表水。大安市周邊有嫩江和松花江流過,但過去由於沒有足夠的引水和排水系統,隻能望水興嘆。近年來,大安市興建瞭一系列引水和排水工程,通過修建水渠,將200公裡外的松花江水引到這裡的道字泡進行蓄水,再通過泵站把水引到連接渠當中,按需分配到附近的農田。而泡過農田的水由於鹽堿度較高,當地在排水的必經之地設置瞭蘆葦承泄區,農田排出的水會在這裡進行自然的凈化降解,達到標準之後才會進一步排出。我們采訪一路走來,可以說是伴隨著水渠一路前進,充足的地表水為水稻種植提供瞭前提條件。

下一步就是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主要任務就是降低土壤的pH值。您看,這就是當地的鹽堿土,顏色雪白,而且非常硬。這樣的土壤泡水之後我們來測量一下它的pH值是多少,是在10—12區間。這是什麼概念呢?種植水稻的土壤最佳是在7左右,它已經接近於2倍的數值。而通過向土壤當中施加改良劑,不斷泡田洗田,逐年種植水稻,這一杯是我們剛才從水田當中取出的土樣,我們來測量一下它的pH值,您看已經降低到瞭7左右,改良效果是非常明顯。但這些還不夠,改良之後的鹽堿地如果長時間浸泡還會出現返堿的現象,因此當地三天兩頭就需要有人拿著這樣的試紙挨個田塊進行測量,但是現在使用智能檢測系統,可以實時控制進水排水。您看如果達到標準,水閥不會打開,但是如果出現瞭返堿的情況,超過瞭臨界值,水閥會自動打開進行排水,為水稻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從改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到無人插秧機提高作業效率,再到智能的田間管理措施,讓水稻的平均畝產能夠達到400公斤以上。而就在距離我不到200米的一畝三分地兒,培育瞭400多個水稻品種,它們將通過層層考驗,選拔出適合在不同類型鹽堿地種植的水稻。良田、良種、良機、良法,以及智慧農業正不斷讓鹽堿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下一步,大安市將繼續改良10萬畝鹽堿地用於水稻種植,可新增糧食1億斤以上,而這些在鹽堿地上多長出的莊稼正是糧食穩產增產的底氣所在。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改良鹽堿地近210萬畝。我們期待,在曾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上,也能夠禾下乘涼。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