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陜西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省、市文博系統不斷加強與亞洲國傢,尤其是中亞國傢在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探索文物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努力讓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創造價值、賦能發展。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就是活躍在中國—中亞文明交流互鑒一線的一支中堅力量。

  在4月25日開幕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是2021年“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二次會晤成果之一。由中方倡議建立,五國合作共建,陜西省文物局為牽頭單位,西北大學為實施單位。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傢王建新,也是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教授,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以古代月氏人的考古文化遺存為切入點,開始瞭自己近30年的遊牧文化研究。

  位於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烏茲別克斯坦是古代中亞文明的要地,也是月氏研究的核心地帶。憑借多年的考古經驗,2009年,王建新決定帶領團隊走出國門,由此也拉開瞭與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傢考古合作的序幕。

  出於這樣的理念,王建新團隊在中亞國傢很多遺址發掘過程中都特別註意文物和遺址的保護。在烏茲別克斯坦撒紮幹大型墓葬的發掘過程中,采用瞭文物保護監控大棚,邊發掘、邊保護。經過十幾年的聯合考古,王建新團隊不僅找到瞭月氏人西遷後的蹤跡,廓清瞭他們在中亞地區的分佈范圍,更驗證瞭中國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建立起中國的絲路考古話語體系。

  隨著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國與沿線國傢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合作又將進入嶄新階段。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