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瞭解到,國內首個《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規范》將於今年8月1日起實施。規范的出臺有效提高我國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的防控能力和應對效果,逐步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空間體系。

公共衛生應急空間按功能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空間、醫療救治應急空間、平急結合空間、公共衛生應急保障空間。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 楊浚:(它是)國內第一個專門針對公共衛生應急空間制定的,是在總結現有各類醫療設施標準的基礎上,充實和完善瞭國土空間規劃,這也填補瞭我國國土空間規劃中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的一個標準空白。

記者註意到,規范把醫療衛生及其保障設施應急空間的資源要素配置標準統一納入到全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公共衛生和醫療設施設備、床位、人員等核心要素與土地資源也得到瞭有效協同銜接。

規范提出“六級四類”的分級框架

《城鄉公共衛生應急空間規劃規范》明確瞭各城市需要配備不同等級的公共衛生應急空間。那各地應該如何配置,又如何分級分類呢?

規范明確提出瞭“六級四類”的分級框架。六級指的是國傢、省、市、縣、鄉鎮、村/社區,四類是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空間、醫療救治應急空間、平急結合空間與公共衛生應急保障空間。

規范對這四類應急空間的選址、建設、交通市政保障等條件都做瞭詳細規定,各城市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配置。原則上講,人口規模越大,城市等級越高,所需要的應急空間就越多。

強化公共衛生應急空間平時與應急間轉換

此外,記者註意到,此次出臺的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公共衛生應急空間平時和應急之間的結合轉換,這也是公共衛生防控救治的重要補充。

平急結合空間是指平時為綠地、廣場、露天停車場等寬敞場地,體育館、展覽中心、賓館等公共設施,以及規劃的公共衛生應急預控用地,在應急狀態下可快速轉換為公共衛生應急空間的用地和設施。

眼下在江蘇無錫,很多路邊核酸檢測小屋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服務百姓的生活驛站,裡面配備瞭充電口、醫藥箱、飲用水等。

無錫通過意見征集、調研共商的方式,讓空置的核酸小屋陸續實現“再就業”,有效提高瞭當地平急結合和快速轉換能力,大幅度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記者瞭解到,平急結合設施宜選擇大空間、大容量且有寬敞室外空間的公共設施,每個縣(區)配置不少於一處,城市口岸地區和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超過50萬人的縣(區)應該增設平急結合設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