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鹽堿地分佈廣,開發利用潛力大,是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培育耐鹽適鹽特色品種,已經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北考察時強調: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全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5億畝適宜種植糧食。喚醒這一龐大的“沉睡”土地資源,將促進我國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近年來,我國主要通過農業技術、農田水利、化學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措施改造鹽堿地,並在各鹽堿區形成瞭眾多帶有區域特色的關鍵技術。經過持續治理改造,我國鹽堿地呈現面積總量減少、重度鹽堿地面積比例逐年降低的趨勢。

    鹽堿地的改造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雖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困難。其一,部分地區鹽堿地利用具有盲目性,保護性開發意識不強。其二,鹽堿地特色農業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種植,從事耐鹽堿植物選育、精深加工的企業實力相對較弱,示范帶動作用不強。其三,“耐鹽”種子研發的技術要求較高,產學研有效對接還存在障礙和卡點。

    實現鹽堿地“華麗變身”,需在“新”字上下功夫。

    理念更新,變資源劣勢為產業優勢。變“廢地”為寶地,首先需要將傳統對鹽堿地的消極評價和處理方式轉變為積極的產業利用,遵循生態循環系統規律,通過科學管理和科學種田,提高鹽堿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率,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篩選適合鹽堿地生長的作物品種,挖掘鹽堿地利用價值和潛力,將其轉變為可持續利用的生態農業產業寶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重收益。

    科技創新,以技術攻關促成果轉化。以鹽漬化土壤改良技術降低土壤含鹽量,提高土壤透水性和通氣性,增加土地肥力,改善作物生長環境;以鹽堿地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滲漏,避免鹽分在土壤中積累,降低水土流失,增加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利用咸水結冰灌溉技術,依循水鹽運動規律改良鹽堿地;通過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結構,合理配置肥料有效減少鹽分積累,提高復種指數,增加作物產量、提升作物品質;挖掘利用耐鹽堿基因,研發抗鹽性強、適鹽耐鹽的品種,選育推廣優質特色品種,提升鹽堿地產能。

    土壤煥新,讓“鹽窩窩”變身大糧倉。充分考慮鹽堿地改良區的氣候特點、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土壤水鹽動態規律,優化完善鹽堿地改良綜合措施,減少水土資源浪費,降低運行維護費用,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優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時,不斷創新綜合改良技術,提高鹽堿地改良效率,增強土地土壤質量,為提高耕地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產業出新,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從各地鹽堿地特點和產業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農業新路徑。在鹽堿地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選種鹽漬稻、鹽蓬等耐鹽作物,探索魚蝦蟹等水禽養殖業,選擇耐高鹽堿度土壤的經濟作物,助推“鹽堿地+特色農業種植”“鹽堿地+特色養殖業”等產業鏈條落地。科學規劃鹽堿地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吸引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入駐,宣傳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和營養價值,盡快形成規模效應。

    (作者:崔寶敏,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耿建擴、陳元秋、趙秋麗、馮帆、李慧、王建宏、張文攀、任爽、王斯敏 本報見習記者 李層 本報通訊員 哈聰傑)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