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6日)開始,我國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外場觀測試驗正式實施。本次試驗是繼上世紀末的第一次淮河流域試驗之後,開展的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

  據淮河流域氣象中心介紹,淮河流域處於南北氣候過渡帶,天氣氣候復雜多樣,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同時,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淮河流域的獨特氣候特征影響著流域內的自然災害,流域發生發展的天氣系統也影響著我國東部乃至東亞地區的氣候條件。

  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過去已經有20多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不斷增加,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循環等也正在發生改變,出現瞭一些未知的新規律和新特點,極端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這就有待於借助新的觀測手段和數值模式,開展新一輪的淮河流域科學試驗。

  從今天開始的試驗外場觀測工作將一直起持續到2027年,觀測內容將主要包括陸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雲降水物理過程和水循環綜合觀測、大氣成分與碳循環綜合觀測、淮河流域與上下遊聯系的適應性觀測等其他專項試驗。此後將進入到科學分析和研究階段。

  據瞭解,通過開展新一輪的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觀測,將獲取涉及氣象、水文、環境、農業等多個領域的觀測數據,並建立起大氣三維立體觀測資料的數據集,對提高旱澇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以及全流域的防災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提升流域防災減災、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總臺記者 李屹)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