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滾滾,播種機在田間前行,切成塊的土豆從機械漏鬥滑落,入地。“過去趕牛犁地,一個壯勞力一整天隻能種一畝土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閆關村村民袁虎兵從播種機的駕駛艙跳下,仔細地用鐵鏟刮除機身上的泥土:“如今這‘鐵牛’可以同時播種、施肥,一天能播完三四十畝地!”
袁虎兵創辦的農機社擁有30多臺機械,為10多個村提供服務。如今,原州區擁有20臺以上機械的大型農機社超過35傢,基本滿足當地土豆機械化種植的需求。
原州區位於“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山區。多年前,土豆曾是解決溫飽問題的救命糧。現在,這裡的土豆產業在農業機械化的助推下,搖身一變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金疙瘩”。
日光燈下,技術人員輕捏滴管,將淡黃色的脫毒制劑滴入培養皿中,一株小拇指長短的青苗生機勃勃。這裡是位於原州區的天啟薯業公司土豆種苗脫毒車間,技術人員圍著潔白的超凈工作臺,觀測記錄土豆脫毒種苗的生長情況。
“一個土豆切成七八塊種下去,經濟實用,但時間長瞭容易積累黃葉病等病害,導致土豆枯萎。”固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志乾介紹,一代土豆最多種植5年便需要脫毒。當地農業技術企業研發出30多道工序,用以解決病害、品種退化等問題。原州區年繁育種薯5000萬粒,滿足當地種植需求的同時,還能對外供種。
掀開地窖,溫熱的氣息撲面而來,淡紅色的土豆成堆碼放在角落。最小的有鵝蛋大,最大的約3斤重。“早些年土豆又小又醜,吃著也幹澀,像摻瞭沙。現在咱這土豆美得很,燉著炸著都好吃。”張易鎮紅莊村村民張劍國告訴記者,去年傢裡土豆產量9噸多,純收入超過1.2萬元。賣剩的200多斤土豆存在後院土窖裡,平時既能做菜,又能當糧。
“以前土豆產量低,淀粉含量少,遠不如現在的新品種。”郭志乾撿起地窖內的一粒土豆介紹,這種紅皮黃肉的是“青薯九號”,現在是原州區的主要種植品種,不僅淀粉含量高、個頭大,而且抗旱、抗寒、抗病害,畝產高達6000斤,是舊品種的3倍。
原州區還培育有“寧薯十七號”等10多個品種。“這些高產、抗旱的品種來自我們對近百種土豆的雜交選育,一般需要8到10年才能育成一個品種。”郭志乾表示,研究人員經過數萬次試驗,從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株種苗中層層篩選、培育,才讓昔日產量低、口感差、僅能用來填飽肚子的“土豆豆”,變成畝產高、口感好、廣受市場歡迎的“金疙瘩”。
田野起風,覆蓋在農地裡的黑色薄膜窸窣作響。田壟間,分佈著一根根細長的膠管,水流從管上的小孔中緩緩淌出,灌溉著剛播種過的農田。在位於中河鄉豐堡村的土豆高產示范基地,原州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張玉龍正忙著向前來觀摩的周邊鄉鎮種植戶分發技術手冊:“新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把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相結合,節水又增產。”
近年來,原州區推廣用於土豆種植的覆膜覆土、智能水肥一體、機械化起壟旋耕等高效增產技術,並將操作要點編成手冊分發給農戶。去年,該區部分高效節水農田已實現土豆畝產8000斤,畝產值超過6000元。
走到車間門口,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生產線履帶上,金黃色的薯條源源不斷向前輸送,拿起一根咀嚼,唇齒留香。這裡是去年剛落戶原州區的雪川六盤山食品(寧夏)有限公司。公司相關負責人李雅峰介紹,年產量預計近20萬噸,將銷往10多個國傢和地區,首批薯條已出口泰國,“為備足土豆原料,我們大量收、給價高,拓展瞭2萬多戶土豆種植戶的銷路。”
“通過引進龍頭加工企業,加強產銷銜接,原州區的土豆不僅不愁賣,還要從外地收購。”原州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馮曉明介紹,除瞭薯條,土豆還用來加工成淀粉,“農民放心種,企業敞開收,帶農增收致富,穩得很。”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