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12日電 題:東北春耕正忙,地裡農民為何減少瞭?——東北三省糧食生產蹲點調研之四

  新華社記者薑瀟、管建濤、孫曉宇

  這幾天,正值東北播種時節,記者穿行在廣袤的黑土地上,目之所及並不是田地中農民的繁忙身影。

  黑龍江省慶安縣洪光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於洪光給出瞭他的解釋。“我們合作社有100多臺套農業機械,能種三四萬畝地。”於洪光告訴記者,合作社為附近農民提供播種、施肥、收獲等方面的全程機械化服務,農民的地,不用自己種。

  慶安縣位於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餘脈的交會地帶,是全國產糧大縣。

  “以前種地全傢總動員,為瞭搶農時,有時還得幾傢聯合種,現在一傢有一人到地裡盯著點就行瞭。”慶安縣慶安鎮祥安村村民徐超今年把30畝地交給合作社,“一畝交180塊錢,比自己種都合適哩!”

  “今年慶安縣農作物播種面積接近300萬畝,社會化服務全程托管面積就超百萬畝。”慶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彥威說。

  近5年來,慶安縣真正從事耕種的農民數量逐年遞減,平均每年減少5%左右。

  在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的東北糧食主產區,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正逐漸成為新的種糧主體之一。

  吉林省德惠市,許多農民今年把土地托管給瞭“田保姆”。“從播撒種子、噴灑化肥和農藥、機械收割,到送糧到戶、銷售糧食,合作社都提供全程服務。”德惠市邊崗鄉文興農資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文興說。

  在德惠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管理科科長檀景玉看來,小農戶辦不瞭、辦不好或辦瞭不劃算的,很多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都能托管完成。

  目前,德惠市全程托管土地面積32萬畝,解放勞動力約2.2萬人,創造工資性收入3億多元。

  農業幹部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之所以能大規模推廣,一方面是因為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另一方面是便於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機械。

  在遼寧省盤錦市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萬多個規格統一的缽盤整齊地排列在智能育苗大棚裡,茁壯成長的綠色秧苗一眼望不到邊。

  合作社理事長郭凱說,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合作社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2萬畝,逐漸實現瞭水稻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參與土地流轉的村民不僅有瞭分紅,還有瞭更多時間,在這裡打工賺錢。

  黑龍江墾區是全國農業現代化樣板區和示范區,閆傢崗農場則是黑龍江墾區的“微縮版”。

  “社會化服務讓很多種植戶脫離繁重的農活,現在農場外包的1600多畝水田,隻需10餘戶農戶經營。”閆傢崗農場有限公司水旱田負責人田濟南介紹。

  由於種植水稻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的人工越來越少,本是種植戶的謝鳳霞選擇到閆傢崗農場打工。

  “以前水稻育苗炕上捂、大缸泡,冷瞭不行,熱瞭不中,出芽還不齊。現在育苗都交給專業化的水稻智能車間,溫度、濕度可控,等著用現成的苗就行,這才有空出來打工,一天能掙200元。”謝鳳霞邊說邊在打工的水稻育苗大棚裡噴灑農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離開農村,種地的人仍會減少,這需要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推動先進技術和農業機械應用。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