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勘隊員用調查工具對樣地進行復位,確定周界,開展調查監測。\大公報記者方俊明攝
粵港澳大灣區正推動高質量發展,而廣東近日在全國率先完成瞭今年森林樣地調查,利用高科技進一步摸清廣東林業資源“傢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其背後是廣東全省共完成850個森林樣地外業調查,參與外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達285人,包括一支“90後”女林勘隊,“翻山越嶺”用腳丈量南粵大地加上創新技術賦能,助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韶關報道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轉型。南粵近18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中,究竟藏有多少林業“寶貝”?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未來,碳匯量又該誰來計量?一連串問號背後,有一群林勘人入深山下灘塗探索著答案。
應用智能終端 全程無紙化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林業高級工程師賈榮榮最近帶著五位“90後”女林勘隊員,奔赴清遠、佛山、梅州、韶關等偏遠山區森林樣地,每天起早貪黑,爬陡坡、穿密林。5月11日早晨,記者跟隨這支全員女性林勘隊來到韶關新豐縣沙田鎮的一處“森林樣地”。此時,山上雲霧繚繞,不時下起大雨;雨勢稍小些時,隊員們就馬上行動起來。這裡的山坡坡度比較陡,而且在雨中更易打滑,一行人降低重心趴著走或者抓住樹木,腳掌打橫交替下坡,沿途還要用砍刀將雜草清理出一條路,在雨水與汗水交織中終於抵達樣地。
隊員張雨田碩士畢業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參與過三屆林草濕調查監測外業調查工作。“之前還曾參與連續兩個多月的森林調查,參加調查前要進行理論學習、急救知識學習與實操並通過考核獲取上崗證。”她今次負責操作RTK(載波相位差分技術)測量儀,對森林樣地進行“復位”,定位森林樣地西南角,確定樣地周界。張雨田說:“相比之前森林調查親身體驗過的羅盤儀,RTK測量儀能夠實時地提供測樣地樣木定位結果,厘米級精度在覆檢中完美呈現其精準性,極大地減少工作量,提升瞭外業工作效率。”
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院長林壽明表示,廣東近年不斷應用新技術,包括該規劃院技術團隊率先在全國研發瞭基於RTK的電子圍欄,極大提高精確度,並升級紅外測距儀等專業設備,綜合集成應用智能終端、3S技術等,實現全程無紙化作業。多年監測數據準確反映瞭廣東林業的“傢底”,成為全國最“綠”的省份之一。賈榮榮見證瞭林草濕綜合調查監測工作從紙質的“連清樣地調查表”到“綜合監測APP”使用,她說:“調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斷提升,為精準摸清年度森林資源消長變化情況提供數據支撐。”
“這支林勘隊特別能吃苦能戰鬥”
“這棵樹的胸徑為12.2厘米。”賈榮榮拿起標尺,對著樹木高度1.3米處測量胸徑,隨後將測量數據錄入相關系統。記者看到,該樹木底部釘著一個號碼牌。據悉,該號碼牌早在2017年就已經釘下,而這種號碼牌被林勘隊員們稱為樹木的“身份證”。“開展調查監測的目的是摸清‘樣地’周邊生態情況,比如森林是否健康、林木是否長大、林分構成,摸清森林蓄積量消長變化情況。”林壽明說:“參與今年全省調查監測的285名隊員組建90個工作組,年齡最小的僅有24歲,年齡最大的59歲。而這支‘90後’全員女性林勘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
去年入職的隊員蔣彤參加過韶關、河源等多市的森林、草地、濕地的樣地調查。她直言:“樣地的環境很艱巨,條件也很辛苦;但心裡還是很痛快,與夥伴攜手並進,融入自然。希望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術本領,丈量南粵群山,踏遍綠水青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