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開門紅,經濟復蘇力度逐月加快,消費增速回升,消費和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逐漸回歸正常水平。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均保持較高增速,經濟發展逐步向高端制造轉型,基建逆周期調節作用明顯;進出口平穩增長,貿易結構向東盟等國傢和地區轉移;社會融資和貨幣供應為實體經濟復蘇提供金融支撐。

  一季度經濟復蘇向好消費對經濟貢獻明顯回升

  第一,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經濟總體保持恢復向好態勢。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各項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線上線下經濟活動相繼恢復,對外開放和經貿往來進一步增多,我國經濟基本面勢必進一步向好。其中,第三產業復蘇明顯,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8%,有力支撐經濟增長。展望後三個季度,考慮到2022年低基數因素,第三產業經濟增速有望進一步提高。

  第二,消費增速觸底回升,居民預期和行業景氣度逐漸向好,消費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步恢復。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5萬億元,同比增速5.8%。隨著疫情影響消退,線下消費增速抬升特別是一季度餐飲收入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高達13.9%,較2022年同期增速高13.4個百分點,反映出線下消費場景和聚集性消費逐步恢復。

  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388元,支出8303元,分別同比增長4.0%和4.8%,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同比增長2.7%和3.5%。平均消費傾向為57.7%,同環比有所回升。隨著消費逐步回暖,居民儲蓄意願有所回落,消費和投資信心邊際修復。

  第三,制造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速,傳統制造業投資有力支撐經濟增長,高技術制造業等經濟增長新動能逐步壯大。一季度制造業投資增速同比增長7%,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和投資形成拉動效應。

  傳統優勢產業和基礎產業對制造業投資穩步復蘇的支撐作用持續加強,一季度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化學原料及制品、汽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投資完成額同比分別增加43.1%、19.2%、19%、14.5%、10.8%。新經濟方面,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5.2%,自2020年10月以來保持兩位數增速,約為制造業全行業增速的2.2倍,同期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4.2%,約為制造業整體增速的2.2倍。

  第四,基礎設施投資高速增長,有效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一季度,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0.8%,不含電力則為8.8%,二者均為近五年以來同期較高增速,為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2.1倍,有力支撐投資回升。

  第五,進出口平穩增長,貿易結構向東盟等國傢和地區轉移。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5.65萬億元,同比增長8.4%;進口4.24萬億元,同比增長0.2%;貿易順差1.41萬億元。

  分區域看,東盟、“一帶一路”國傢、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傢和地區對我國貿易增速保持正向貢獻。其中,東盟占比整體呈上升態勢,絕對金額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分企業所有制看,民營企業依舊是我國進出口的主要動力。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產業結構向技術驅動轉型,帶動出口產品結構向好變化,能源、食品等進口增速較快。

  第六,社會融資超預期增長,為實體經濟復蘇提供金融支撐。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5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59.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高於名義GDP增速。從邊際來看,3月社融增量達5.28萬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值。

  貸款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多增2.36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73.6%,同比高4.5個百分點;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23.96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2.4%,同比高1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平穩增長,稅收收入維持超八成比重。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341億元,同比增長0.5%,達到全年預算進度的29%,達到往年平均水平。其中,3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5.46%,實現止跌回升。其中,全國稅收收入51707億元,非稅收入10634億元,稅收收入占比83%,整體保持穩定。拉動稅收收入的主要貢獻是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同比增長12.2%和9.3%,國內生產經營逐步恢復。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稅收收入變動印證瞭出口向好、房地產邊際轉暖、企業銷售收入回升、經營主體活躍向好。

  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收入端減稅降費但支出端強度不減。財稅等部門先後兩批發佈瞭延續和優化實施的稅費優惠政策,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1.2萬億元,加上繼續實施的留抵退稅政策,預計全年可為經營主體減輕稅費負擔超1.8萬億元。稅費優惠政策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通過延續已有優惠政策,穩定社會預期,精準支持小微經營主體紓困發展;將部分機制進行制度性安排,持續優化稅制體系。

  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915億元,同比增長6.8%,高於名義GDP增速,保持瞭較強的支出強度,支出預算完成度達到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7240億元,同比增長6.4%。地方財政支出力度較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0675億元,同比增長6.9%。在總量力度增大的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財政支出向科技發展、民生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傾斜,其中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衛生健康支出、農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別同比增長9.4%、9.6%、12.2%、10.9%、9%。

  財政政策更加突出結構調整功能。財政政策不僅是宏觀經濟波動的調節手段,也兼顧微觀調整和結構調整機能。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來,財政政策結構調整功能進一步加強,與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協調聯動,通過稅制設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專項基金等多種財政政策工具,與結構性貨幣政策、政策性金融等協同重點支持高端制造和科技創新、兜牢民生就業和社會保障、補齊基建短板和鄉村建設等,實現逆周期調節與跨周期調控相結合,引導經濟發展轉型。

  需求側發力

  推動經濟全面回升

  從總量來看,考慮到政策效力逐步顯現、復蘇進程進一步深化以及季節性特征、低基數效應等因素,本年剩餘季度的經濟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但需要重視的是,我國經濟回升面臨結構分化,建議以修復企業部門的投資信心和經營環境為政策抓手,多措並舉擴大總需求,落實協調發展的理念,推動經濟進一步全面向上。

  第一,在政策著力點方面,應以企業部門作為推動當前經濟復蘇的關鍵。從緊迫性來看,當前“產業分化”突出體現在消費較有韌性但第二產業、制造業等偏弱,工業企業部門更需政策救助;從必要性來看,企業部門是推動居民部門進一步復蘇的關鍵所在,可以協同帶動居民部門全面復蘇;從可行性來看,直接對居民部門救助成本過高且精準度偏差極大,與之相比,在相關部門的協同支持下,追蹤救助企業部門更為可行。

  第二,在總量政策層面,以財政政策為發力重點,加強貨幣政策協同,積極擴大總需求。當前,需求不足是導致我國結構分化的主要根源,亟需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刺激總需求。應發揮財政資金傳導機制靈活,直達微觀實體的優越性,將政策舞臺聚焦於財政政策。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適當的財政支出強度,綜合運用國債、地方債、貼息等政策工具,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牽引作用,支持企業部門投資經營。另一方面,提高政策效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預算績效管理,聚焦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貨幣政策要為配合財政政策發力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堵點和難點,避免貨幣滯留金融體系“空轉”,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

  第三,在結構政策層面,制定差異化產業政策,給予企業部門精準財稅支持和金融支持。當前我國經濟復蘇存在結構化和非對稱特征,特別是耐用品消費行業、制造業等復蘇力度相對較弱,需求的薄弱環節在於企業部門。研判不同工業門類的供需格局,供給端產能調整與需求端拓客開源並用,將擴大需求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加強對需求不足行業的政策支持,如適當延續汽車購置稅減免等消費刺激政策,引導汽車、傢電等大件商品下鄉進村,支持制造業企業通過信貸、債券等多元融資,優化企業負債管理,提升經營韌性。同時,加強對中小企業財政扶持力度,對弱勢企業“扶上馬、送一程”,在延續優化稅費減免政策的同時,研究與產業政策配套的財政補貼機制。

  第四,在長期政策層面,完善優化企業部門營商環境,提升居民部門消費傾向。企業部門的發展離不開營商環境的優化。首先,應處理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合理邊界。其次,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國有企業應發揮供應鏈龍頭地位,支持上下遊中小微企業發展,金融部門應強化普惠金融力度,扶小扶弱。再次,營造支持企業部門“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良好氛圍,鼓勵民間幹事創業。同時,應以鄉村振興為有力抓手,提升鄉村居民收入比重,抬升社會整體消費傾向。通過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互動機制,以居民部門消費傾向抬升助力企業部門投資乘數擴大,進一步壯大我國實體經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