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沉浸體驗/考古“文化層” 無字“編年史”

圖:“文物墻”體現瞭田野考古發掘中的地層剖面。\大公報記者郭瀚林攝  記者參觀發現,考古博物館在陳列佈置方面可謂別出心裁,不僅展示瞭手鏟、測量尺、無人機等考古工具,還復原瞭多處考古工作的開展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展館按照“倉儲式陳列”概念,將展品以遺址、墓葬為單元進行集中展示,體現瞭考古學鮮明的學科特色。  展廳兩側佇立著兩面從一樓直通四樓的高墻,墻內鑲嵌著諸多器物。解說員表示,這兩堵墻模仿的正是田

數讀考古博物館

圖:一架完整仿制的青銅編鐘可供觀眾敲擊體驗。\大公報記者任芳頡攝  •設“文明起源”“宅茲中國”“大國一統”“和融萬方”“民族覺醒”5大陳列專題;  •展館面積達7000平方米;  •6000餘件文物精品均來自田野考古一線。  大公報整理

先民智慧/平凡小顆粒 人類大進步

圖:碳化種子為探尋農業起源提供珍貴史料。\大公報記者郭瀚林攝  記者在館中找到最小的展品,是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黑色小顆粒,據介紹這是上萬年前的碳化糜子、稻米、大豆等。講解員表示,這些黑色碳化種子看上去平平無奇,卻為探尋中國乃至世界農業起源提供瞭一段珍貴的密碼。  “考古不是尋寶,註重物品的科研價值而非經濟價值。”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博士後張偉告訴記者,很少有人會在博物館裡仔細觀賞那些粗糙的石

考古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圖:考古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陶人面像  •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約70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係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對復原先民面貌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彩繪龍紋陶盤  •山西襄汾市陶寺遺址出土,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是迄今在中原地區所見蟠龍形象的最早標本。  綠松石龍形器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距今約3800年,由2000多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組合而成。  嵌綠松石象牙

文化傳承/夏商周瑰寶 驚艷北京中軸線

圖:遊客們觀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綠松石龍形器。\大公報記者郭瀚林攝  近年全國興起文博熱,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文博新地標中國考古博物館近期開放後,亦迅速成為首都最火的博物館打卡地之一。多件超級國寶在這裡集中亮相:由2000多枚綠松石片組成的夏代石龍、“東方神獸”西周鄧仲犧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嵌綠松石象牙杯等,每尊巧奪天工的器物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吸引著眾多觀眾前來欣賞探究。據悉,展出的

粵添35森林城鎮 古樹名木保護率100%

圖:佛山順德區均安鎮躋身2023年“廣東省森林城鎮”,綠化環境優美。  【大公報訊】記者方俊明廣州報道:2023年“廣東省森林城鎮”名單出爐,廣州番禺區石樓鎮等35個鎮入選,遍佈廣東16個地級市,位於灣區城市的占一半左右,其中珠海、江門各有4個,其次是東莞、惠州各有3個。而在粵東西北地區,韶關以5個居首,河源4個次之。  據瞭解,“廣東省森林城鎮”各項指標需達到《廣東省森林城鎮評價指標》要求,包括

近700中外人士周五聚羊城 讀懂中國

【大公報訊】記者敖敏輝廣州報道:27日,記者從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發佈會上獲悉,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將於12月1日至3日在廣州舉辦,70餘名國際嘉賓、600多名國內嘉賓將出席。中外嘉賓將共同探討交流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世界一流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內容。同時,大會還圍繞中美關系特設閉門會議,中外專傢將全面解讀中美關系現狀,並為未來發展提

世界中文報人心聲

圖: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開幕式現場,啟動瞭“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共享稿庫”,會員單位之間可共享優秀稿件。  探索數字媒體  新加坡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營運總編輯 羅文燕:  《聯合早報》過去十年來摸索發展數字平臺,開始制作視頻和音頻,在展現內容方面盡量做到多元化。我們也必須有效運營社交媒體賬號,將內容靈活地發佈到不同平臺,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貼近海外受眾  香港《星島日報》海外區行政總裁及海外

華媒共享稿庫啟動 傳播中華文明故事

圖:27日,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56屆年會開幕,本屆年會以“中文報業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為主題。圖為參會嘉賓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27日,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56屆年會在廣州開幕。本屆年會以“中文報業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為主題,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新加坡、韓國、美國等地的30多傢主流媒體負責人、專傢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等代表逾百人在廣州相聚,探討中文報業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強國際傳播能

專傢建言/與港珠澳大橋優勢互補 形成交通“內環”

隨著深中通道主線全線貫通,與港珠澳大橋的“競合”關系備受關註。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表示,要避免兩者在客貨源方面出現惡性競爭,需要港珠澳大橋進一步加大開放,與深中通道優勢互補。他建議兩者將來在珠江口形成交通“內環”,設立灣區交通管理委員會等類似共管機構,發揮最大效益。  鄭天祥坦言,目前港珠澳大橋的效益低於預期,需進一步加大開放。否則,香港限制內地車輛經港珠澳大橋入港;而行駛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