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夏大朋 編導 | 王宇翔
紀錄短片《茶農的十分之七》完整版
“當初從這條路出去的,現在就從這條路回來”。2000年,施桂良一個人奔赴龍巖做茶販。隨著茶葉市場的紅火,他也搖身一變成瞭年入50萬的有為青年。但近年來電商和物流的普及,大大壓縮瞭傳統茶販的生存空間。2015年,施桂良做瞭一個重大的決定:回老傢創業,發展傢鄉的古樹紅茶。2022年,施桂良的紅茶生意越來越紅火,如今他已在全國開瞭5傢連鎖店。
施桂良的老傢位於福建泉州南安縣向陽鄉,這裡依山傍水、雲霧繚繞,很適合茶葉的生長。在大山中還隱藏著生長瞭一百多年的古茶樹,這些前人種下的茶樹,由於各種原因荒廢瞭下來,成為無主的茶樹,藏在山上的各個角落,經過百年的優勝劣汰,有著頑強的生命能力。古樹紅茶香氣厚重飽滿,也就是閩南人常說的古早味。施桂良的創業初心從未改變,“茶葉是有靈性的,自己的茶葉絕對不能施肥和噴灑農藥。”
回到老傢,施桂良向村民們收購采摘來的茶葉,施桂良也常常自嘲自己隻是個“二手販子”。他的創業給村裡的婦女老人創造瞭一門營生,一年最起碼能多增加四五千的收入。在他回鄉之前,村民采茶隻是滿足自身需要,沒有經濟收益的。
施桂良的父親施立業從18歲就開始做木工,到現在整整做50年瞭。閩南語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就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父親說:“我自己也算是很打拼的人瞭,桂良也像自己,做古樹紅茶也是全心全意在做”。
創業起步資金不足,施桂良隻能用父親做木工的工棚作為加工茶葉的臨時場所。有時連著下雨,烤箱容量有限,幾百斤剛收的茶葉隻得全部浪費。臺風、病蟲害……茶農能遇到的風險,施桂良一路也逐漸經歷瞭過來。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短缺,茶農不似茶販,可以等回籠資金後再結清賬款,買種子、擴大茶園都需要紮實的資金投入。
施桂良想過融資,但一直苦於沒找到投資人。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施桂良偶然間瞭解到興業銀行泉州分行面向當地茶葉種植戶推出瞭一款特色個人經營類貸款——“茶農貸”的信息,經過申請,成功獲得興業銀行“茶農貸”的支持,解決瞭資金需求的難題,邁出創業的第一步。
有瞭流動資金後,施桂良拿這筆錢進茶葉、做茶包、定制茶葉包裝盒,還組建瞭一個5人的團隊準備進軍直播,在電商平臺賣茶葉。“成功肯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但隻要熬過這幾年,我肯定可以。
回來創業的這幾年,施桂良感覺自己是村子裡唯一的年輕人,村裡隻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施桂良也想要擴大團隊,他需要有能力的大學生。但招到的人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待瞭幾天耐不住寂寞走瞭。“農村的生活條件跟城市沒法比,很多年輕人不願意過來。”
施桂良理解這些年輕人,因為他也有個“向往遠方”的兒子。因為常年在外面跑,現在雖然回到老傢創業,但是平常也要照顧外面店鋪的生意,施桂良也沒有時間多陪孩子,父子倆的對話常常陷入尷尬的瞬間。
“有時候我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施桂良嘆瞭口氣,“我知道他心裡肯定會有情緒,別的小孩子有父母親在身邊,而他卻被丟在瞭鄉下”。
施桂良帶兒子去山頭散步,指著前面的山頭告訴兒子那是他小時候挑柴的路,他經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施桂良有時候想想也覺得挺對不起孩子,但如果整天陪在他身邊,日子就沒辦法過瞭。“還是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以後自己走出去吧,或者學到瞭知識之後,再帶著知識回來讓傢鄉變得更好”。
“小時候聽人傢說,山的後面就是大海,昭惠廟供著我們海絲之路的第一代海神”,施桂良便把自己的茶葉品牌也取名“昭惠”。在施桂良眼裡,大海就是出發的象征,山是回歸的寄托。
如今的施桂良夢想有朝一日能夠將品牌做大,不再輕易被市場淘汰,也把古樹紅茶打造成一個集生產、銷售、旅遊體驗為一體、具有向陽地方特色的茶產業。回到向陽的他,找到瞭更適合自己施展的空間,他綠色種植的理念逐漸被村民們認可,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給村民帶來瞭更多的就業機會。“向陽是一片很好的土壤,茶樹的根紮得越深,吸收的養分就越多”,施桂良說他就像茶樹一樣,紮根在瞭向陽,向陽給他帶來很多的靈感。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