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試劑盒資料圖。圖/IC photo

當前,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時期,不少大醫院人員密集,候診時間長,交叉感染風險較高。呼吸道感染上門檢測服務,能讓患者免受醫院排隊之苦,足不出戶就知道感染瞭啥病毒?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道,不少電商平臺在近期陸續上線瞭呼吸道感染居傢檢測服務,一次可以檢測6種至17種病原體,根據服務平臺、檢測項目及具體服務內容不同,收費少則幾十元,多至上百元。

此種檢測項目涵蓋面廣、上門服務便捷,既減輕瞭醫院的接診壓力,又免除瞭患者跑腿和排隊之苦,還明顯降低瞭交叉感染的風險,頗受歡迎。

考慮到第三方醫學檢驗也利於推廣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此舉還不啻一種新的服務模式。不久前,國傢衛生健康委也在答復《關於將第三方醫檢行業規范化建設列入後疫情時代公共醫療衛生建設重點的提案》中明確,著力加快完善第三方醫檢行業規范化建設,逐步將第三方醫檢機構納入日常公共衛生協調服務中。

樂觀地看,這種服務方式不僅當前可幫助應對呼吸道感染高峰,將來還可變成一項常規服務。比如,目前患者為瞭做醫學檢驗,常需要大清早單獨跑一趟醫院,通常還要保持空腹,有時還要憋尿,很不方便。上門采樣送檢模式若能進一步推廣,將大幅提升民眾做醫學檢驗的便捷程度。

然而,形式創新容易,內容規范很難。目前,關於第三方檢測機構和上門服務人員的資質如何認定、第三方檢測機構和互聯網平臺之間怎麼合作、檢測與臨床診療如何銜接等,都缺乏規范且存在諸多變數。

即便僅從技術層面看,也存在很多難點,比如檢驗方法不同、技術差別很大,結果如何能被廣泛認同?“傢庭場景”對醫檢質量控制也是新生事物,控制與評估標準等也是一片空白。

尤其是對檢測結果的解讀,不能僅看數據不看病程,或者“隻見結果不見人”,因此檢驗醫生出報告時往往會寫上“請結合臨床”。第三方檢測機構和互聯網平臺若隻做檢測,不提供系統診療,也可能流於片面和僵化。比如,肺炎支原體檢測陽性結果具有滯後性,陰性不一定沒有感染,若僅看結果,則可能誤導民眾。

對於形式創新,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新生事物出現之初通常還很不成熟,而醫學檢驗又關系到生命健康與安全,沒有機會試錯。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呼吸道感染上門檢測服務不能代替正規醫生診療。

當患者感染癥狀較輕時,接受上門服務、參與居傢檢測無妨,但當癥狀較重或體質較弱、具有其他基礎性疾病時,仍需接受規范化診療。即使參與這類檢測,也隻能作為參考,不能僅憑這種檢測結果就擅自用藥,病情嚴重還是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長遠角度來看,對於由第三方醫檢機構提供的上門檢測這種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社會層面則應高度重視,嚴密觀察其發展,必要時推出標準和規則予以規范完善,將其納入發展正軌,使之成為醫院檢測的有力補充。

撰稿 / 唐傳艷(醫務工作者)

編輯 / 劉天紅

校對 / 吳興發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