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工人日報】;
“你是i人還是e人?”“我是i人,但在工作中常常做e人”“我是istp,你呢?”……近來,人格類型測試在網絡走紅,並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交往話題。還有人將測試結果作為人生參考,指導生活。
邁爾斯-佈裡格斯類型指標的人格類型理論模型(簡稱MBTI測試),從4個維度劃分出16種人格,並以不同類型人格的英文縮寫,為這16種人格命名。其中,“i”和“e”是一個指標的兩極,“i”代表內向、內傾型,“e”代表外向、外傾型。
人格測試可信嗎?職場i人如何與他人相處?怎樣正確看待自己的人格類型?2023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記者采訪瞭兩位精神心理領域專業人士,幫助理解人格測試並解答職場心理困惑。
人格測試是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
走路總低著頭,害怕跟人打招呼;能線上溝通的絕不電話溝通;不願參與同事間的閑聊;和領導一起吃飯總感覺不自在……在網上,不少職場i人這樣描述自己上班時的狀態。對他們而言,工作中的社交給他們帶來很多負擔。
今年以來,白璇在社交媒體上頻繁刷到MBTI測試,愛給自己“定位”的她,好奇地和朋友一起進行瞭測試。“不出意料,我是i人,不喜歡社交,每天下班後隻想回到自己的小窩,做自己的事,把工作中不開心的事忘掉。”
10月9日,白璇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又參加瞭部門同事組織的聚餐。作為i人,她直言,工作上的溝通已經很累瞭,這些額外社交簡直分分鐘讓自己“電量”耗盡。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任峰在《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格測試既有與臨床心理學、精神衛生學相關的測試,如艾森克人格量表、明尼蘇達人格量表等,用於臨床上開展心理治療、診斷精神心理疾病。也有類似於MBTI的,主要用於瞭解職業性格,衡量和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性格類型。
“相對而言,MBTI更接近常人理解的層面,因此容易被廣泛接受。”不過,任峰認為,歸根結底,人格測試隻是認識自己的一種工具,它的存在肯定瞭人格的多樣性,但並不能作為區分好壞對錯的標準。
職場i人變e人要能自洽
不管工作場合還是私下社交,與人溝通不可避免。一些恐懼社交的i人告訴記者,遇到必要場合,他們也會戴上e人面具,強行“營業”。
“為i變e,是MBTI測試話題中討論較多的一個詞,指的是一個i人為瞭社交時不冷場,顯得合群等因素,會挺身而出做e人。”不過,白璇也坦言,工作中有時需要e一點,但強行e久瞭,可能會在某個節點上突然爆發,然後用更多時間去恢復情緒。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申晨煜表示,工作中有些場合需要i人“偽裝”自己,但隨之而來的是較大的精力消耗和身體傷害,因此不建議i人強行改變,要視自身情況而定,做到自洽。
任峰認為,i人應首先學會自我瞭解和接納,認識自身長處,如善於獨處、思考深入、情感豐富等,充分接納內心需要,而不是強行讓自己變得外向,甚至變成社牛。“不過,i人也要防止自我封閉,適當拓展人際范圍,選擇合理的方式與他人溝通,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人格無優劣,慎重貼標簽
“人格測試有利於自我認識和自我接納,很多人經常堅持固有觀念,例如,認為外向比內向好,執行力強比理想化好等,或者相反,並把這種質疑內化為自我要求,導致每天內心充滿痛苦和糾結。”任峰說,人格測試能讓人意識到“原來我這樣的方式是有科學依據的”。
從某種程度看,瞭解自己的人格類型,有助於選擇適合的工作種類,提高職業滿意度。不過,也要防止通過給自己貼標簽,固步自封,認為這輩子就這樣瞭,失去改變的動力,影響自我突破。
“實際上,隨著自我突破,測試結果是可以發生變化的,例如,一個人以前很內向,做瞭銷售工作後,通過長期訓練,可能變得比較外向。”任峰表示,年輕人可以通過人格測試瞭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揚長避短,減少因不自知帶來的無謂內耗,也可以通過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突破不擅長的方面,完善自我。
申晨煜建議,職場中的i人可以多專註工作本身,不要過於在意與同事的關系,也避免總是腦補別人的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遇到問題先從環境找原因,不必過度內耗,避免陷入自我懷疑狀態。
“要認識到工作隻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不要因為工作全盤否定自己。”申晨煜說,人格沒有優劣之分,職場i人不要害怕自己被貼上“不好相處”的標簽,要找到並善於利用性格中的優勢,發揮特長。工作之餘也要保證充足良好睡眠,多做感興趣的事,平衡工作壓力。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