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第17 屆全國心電信息學大會(北京)暨第20期全國遠程動態心電技術高級培訓班、CMIA-ECG第十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由全國醫藥技術市場協會、中國醫藥信息學理事會主辦,CPDE心電信息學分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CMIA心電信息學術會員會、全國遠程動態心電技術培訓中心承辦。

大會以“促進遠程心電信息公共技術平臺發展”為主題,遵循“普及、規范、提高”的宗旨,邀請瞭國際及國內著名的心血管內科及心電學的專傢、教授雲端講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資深心電專傢、國傢心血管病中心客座教授盧喜烈、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張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副院長尹鍵等多位知名教授共同出席瞭線上開幕式,相聚雲端,在心血管領域、動態心電圖、遠程監控、心電圖人工智能研究等眾多領域做瞭精彩的匯報交流,共話心電未來。

“本次會議主要是通過遠程動態心電技術促進基層心電診斷發展,積極推進遠程動態心臟的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建設,全方位促進我國遠程動態心電技術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理論研究、技術創新、標準建立、應用實踐和國際交流,為推動我國醫療衛生和醫藥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作為大會主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白靜在開幕式上向記者介紹本次會議的目標和初心。

此次雲端會議主要是面向全國各級醫院從事臨床和心電工作的醫師、技師、護士等,以公開免費的線上直播形式,邀請專傢們圍繞動態心電圖的概述及臨床應用、動態心電圖危急值、遺傳性房室阻滯心電圖進展、起搏心電圖解讀、動態心電圖分析技巧、心電散點圖之圖形解析思路、動態心電圖進展、心率變異性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等多個課題的研究與應用的最新成果。專傢們從多角度、多學科出發,結合實際病例,探索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型遠程心電監測實踐模式與理論研究的發展前景等,內容前沿、新穎、實用、可操作性強。

“通過直播大會,讓全國的心電診斷醫生、心血管內科醫護人員們有機會參與一次北京專傢們的學術交流盛宴。”一位來自濟南市醫護人員在線上為本次大會點贊。會議由多個端口進入,開場1個小時便吸引瞭2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醫護人員同時在線觀看,其中基層醫院居多,隨著會議進行,在線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據盧喜烈教授介紹,動態心電圖技術自1957發源於美國,1961年正式應用於臨床,至今已有62年歷史,我們的動態心電圖技術的臨床應用規模也是逐漸擴大,目前國內90%的縣級以上醫院都已覆蓋,未來正在向村、寨一級的診所等深度普及。這項技術主要針對於胸痛、暈厥、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危急重癥患者,尤其是對基層老百姓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健康保障“福音”。遠程動態心電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胸痛、暈厥患者,對猝死高風險患者進行預警篩查,迅速通過網絡將患者的心率監測情況上傳至上級醫院,可以通過遠程診療,更精準判斷病情,加快轉院治療,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目前,我國的遠程動態心電監測技術在硬件和軟件技術上,發展迅速,未來技術會進一步將記錄幹擾尾差降低,信號丟失減少,人工智能服務優化。

“動態心電監測技術因經濟、實用、無創、敏捷等優點,作為臨床醫生不可或缺的輔助診療技術,成為廣大城市社區、農村等一線基層老百姓亟需的一項醫療技術,尤其是針對老年人。但這一技術往往在基層面臨著診斷難題,所以對廣大一線基層醫護人員來說,分析心電圖的水平、儀器質量、服務技術都需進一步提高,因此本次大會的全國遠程動態心電技術的培訓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臨床意義的。”盧喜烈向記者介紹道。

對於未來,同時擔任CMIA心電信息學術委員會/CPDE心電信息學分會第10屆委員會執行副主任委員白靜教授表示,專委會將匯集領域專傢,討論標準,形成醫學共識,實現優質資源下沉,推動‘心血管疾病專科聯盟’建設,進一步為全國基層提供專科化突出、高效、便捷、優質的心電診斷技術,助力健康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