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厭學、沉迷網絡,初三學生王墨(化名)持續一個學期沒有去上學。
“總覺得自己記性差”“學習效率很低”“學校生活太不開心瞭”……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總是纏繞在王墨的心頭,在父母眼裡,他是一個總愛在傢裡發脾氣,沒有朋友,不愛出門的孩子。
白天犯困,晚上興奮到通宵打遊戲,當父母說服王墨來心理門診就診時,經評估,他最終被確診為“抑鬱癥”。
“當前,心理咨詢門診裡一直能碰到青少年患者,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近年來逐漸升高。”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王美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
與王美娟一樣,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一科副主任醫師王曉良也有著同樣的感受,“過去,心理門診裡的中年人占據大多數,但近年來呈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來心理門診就診,30歲以下的就診者已經占據瞭一半以上,其中就有不少青少年。”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它由世界衛生組織在1992年首次發起,旨在提高全球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關註度。
是什麼導致青少年精神問題變多瞭?當孩子出現瞭抑鬱癥等心理問題,又是如何向傢長發出求救“信號”的?傢長又該關註些什麼?
傢庭環境是重要影響因素
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歲至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群體。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為7.4%。
與此同時,《2022國民抑鬱癥藍皮書》指出,抑鬱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青少年抑鬱癥77.39%與人際關系有關,69.57%與傢庭關系有關。青少年抑鬱癥是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
上述數字也在提示社會大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更多關註。
“青少年期是由兒童向成年的轉變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心理發展相對滯後,因此青少年期往往比較敏感,情緒不穩定,遇到挫折比較脆弱。”王曉良表示,在影響青少年情緒的因素中,傢庭環境是繞不開的話題,而離異或單親傢庭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
王曉良遇到過一個孩子,他出生在一個單親傢庭,父母離異,他由其中一方帶大,由於大人要工作,他被送進瞭一所寄宿制學校就讀,平時大部分時候也是由爺爺奶奶來照顧,心理問題由此產生,“在這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割腕的行為,我們咨詢過他原因,瞭解下來並不是想要自殺。這樣的孩子我們遇到不少,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追求一種疼痛的感覺,但他們不是真的想自殺,有時候他們喜歡在人多的環境下去表現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傢的關註,在做自傷行為的同時,他們其實並沒有想到要去死。”
王美娟也遇到過一名16歲的孩子,是高一學生,父母很早就離婚,孩子從初中開始就一直情緒低落,但也一直沒有就診,隨後逐漸出現瞭失眠的癥狀。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對他的照顧也變得越來越少,孩子因此自卑,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變少瞭,久而久之性格就變得孤僻,逐漸出現心理問題。
在與這名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王美娟感受到,對方出現瞭明顯的抑鬱情緒,同時她也瞭解到,這名孩子經常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手腕上也能發現被刀劃傷的傷疤。
“抑鬱是青少年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其次還有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多動與註意缺陷障礙和沖動控制障礙等。”王曉良進一步表示,在初中、高中生人群中,多雙相情感障礙,他們普遍表現為抑鬱加躁狂更迭的情緒,他們有些會沉默不語,有時候會在特定的環境下因周圍人過激的言語,突然產生沖動的自殺行為,也有一些人會認為表達“我要去死瞭”是一種姿態,“其實,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圍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心理問題。”
一些“信號”不容忽略
在精神科醫生看來,心理問題的出現會伴隨一些“信號”,睡不著、話突然變少都可能是一種“暗示”,可以從中映射出情緒問題,但很多人會忽略這一問題,導致孩子錯過瞭心理幹預的最佳時期。
王曉良回憶起曾被收治在病房裡的一名大學生,父母都是老師,孩子從小就在父母工作的學校就讀,在父母的嚴格管束下生活和學習,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都由父母來安排,但同時,父母也比較溺愛孩子,比如孩子要買什麼東西,喜歡什麼,他們基本在物質上都給予滿足。
這名孩子出現情緒上的起伏變化是到瞭初中階段,他在選擇學校方面與父母發生瞭分歧。在他看來,小學階段一切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做,覺得很壓抑,到中學階段就選擇去瞭一所不是父母任教的學校,但在學校裡出現瞭一些厭學的情緒。那是所寄宿制學校,他時常逃學,翻墻出去玩,有時甚至半年不去上學,情緒低落,不喜歡說話,也不想見人,整個人看上去很懶散,但有時候又會變得異常活躍,甚至言語中不乏誇誇其談的表述。
整個初中階段,孩子的這種心理情緒一直持續著,但由於他本人聰明,也沒有留級,學業基本上都完成瞭。到瞭高中階段,學校老師找到父母溝通,當時父母的處理可能是過於簡單,有時就是打一頓或者教育一頓,在父母眼裡,更加註重的是最終的考試結果,最終也順利畢業,父母當時也並未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而到瞭大學,他的父母希望他做教師,但他最終選擇瞭讀藝術,因此矛盾就萌生瞭,“或許是小學時候的反抗少,大學反抗情緒就多瞭,發展到後面,他的行為就開始‘失控’瞭,時而情緒低落、時而亢奮,他在大學特別愛結交朋友,參加樂隊、聽演出,剃掉瞭自己的眉毛,也開始塗指甲,但他自己說,自己做的這些都沒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最終在我們醫院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住瞭2次醫院。”王曉良說。
王曉良坦言,第一次住院治療效果很好,原本需要6-8周住院治療,但他一個多月就出院瞭,但馬上“癥狀”又回到過去,剃眉毛、塗指甲等這些行為再次出現,第二次再來醫院時,他的情緒沒有太大的問題,跟第一次入院時不一樣,也是他自願來住院,向醫生表達瞭想來改變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坦言“父母管束太多,導致自己很壓抑,想要自由”的想法。
“像上述這一案例也告訴我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其實在早期是有一些信號的,小時候的壓抑和束縛很早就在孩子的心中發芽,才導致瞭最終孩子出現一系列異於常人的舉動。”王曉良進一步舉例,孩子的這些“信號”有時很隱晦,看起來甚至在群體中很普遍,譬如就是情緒不好、晚上睡不好、渾身不舒服、學不進去瞭、不想去學校等。
“就青少年群體而言,學習壓力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王曉良坦言,在心理門診中,他接觸過很多前來就診的初高中學生,自述晚上睡覺時間近12點,早上6點多就要起床,在學校讀一整天書,周末和假期除瞭完成作業,還要補課,這需要自我調節,也需要情緒表達與發泄,去釋放這種壓力。
王曉良還提及,情緒問題在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影響,一旦有身邊同學被打上瞭“抑鬱癥”的標簽,其他人也會猜測“自己是不是也有抑鬱癥”,還有一些人甚至會模仿,導致一個班級多人出現相似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傢長和老師需要共同去關註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采取幹預的措施,去阻止悲劇的發生。”
傢長、學校如何預防或減少青少年情緒問題?
如何預防青少年抑鬱癥呢?又如何減少青少年情緒問題的出現呢?
王美娟坦言,這需要社會、傢庭、學校多方面努力。“當前,抑鬱癥等精神類疾病被污名化瞭,覺得這種疾病代表瞭心理素質差、代表瞭懦弱,社會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鬱癥,放下偏見、歧視和指責,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和傢人去積極面對這一問題的出現。”
而對於傢庭來說,王美娟認為,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傢庭環境,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罵、諷刺、挖苦,多予以鼓勵,幫助青少年樹立自信心,多與青少年進行交流溝通,不要忽略青少年的感受和情緒,嘗試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問題。
“學校是青少年的第二個‘傢’,老師除瞭關心青少年的學習之外,還要多關心青少年的其他方面,如人際交往情況,及時發現隱患。定期對青少年和傢長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有助於心理問題的早期識別和幹預。”王美娟說,當前,抑鬱癥也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又稱“談話療法”)、藥物或藥物和談話療法的組合來治療。
王曉良同時表示,在抑鬱癥發病早期,青少年患者群體往往會嘗試求助,有的嘗試求助朋友,有的會嘗試求助父母,但是如果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回應,或者因為傢長並不一定意識到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就可能會被忽視,導致疾病發生進展。
“千萬不能忽視這些求助,無論是傢長、老師,還是身邊的朋友,都可以嘗試思考下他為什麼會這樣,出現這些情緒轉變的原因所在,有時候可能不單單就是大傢理解的‘學業壓力大’‘每個孩子都有學業壓力,都是正常的’‘是不是他太矯情瞭、太脆弱瞭’……或許就是因為這個想法,錯過瞭孩子的心理問題幹預的最好時機。”王曉良說,求助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應,那這時候可能他的情緒會來得更嚴重,甚至可能會轉變成不再相信其他人,也不再願意去求助,這就非常危險,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自殺”。
王曉良明確表示,或許大傢以為青少年抑鬱癥一定是有原因的,但其實一些人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說很難找到原因,他們並不願意去表達,但卻可以在臨床診斷中去明確。
“在學校,面向傢長和孩子開設的心理講座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學校的心理老師如果真的能去發現和及時介入一些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加強與他們的溝通,有時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此來大大減少抑鬱癥或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王曉良也表示,諸如抑鬱癥等的治療,及早發現、及早幹預、及早治療是最有效的,“學校也可以考慮通過心理量表的評估,作為一種篩查手段,對特定的人群開展幹預和有效的引導。”
同時,王曉良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學會堅強,面對挫折要勇敢面對,這種性格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道路是很有幫助的。
而對於正處於治療中的孩子,王曉良強調,面對青少年抑鬱癥,第一次的治療要特別重視,對第一次發病也要特別重視,第一次治療必須要規范,不能隨便停藥,如果第一次治療不徹底,病情緩解瞭就停藥瞭,可能若幹年後,一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疾病會再次發生,甚至病情可能更重,也可能治療周期需要更長,甚至會持續數年。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