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走過,我們的母親正在慢慢老去。她開始失眠、盜汗、渾身無力,她知道自己進入瞭更年期。「更年期嘛,人人都有這一段,忍忍就過去瞭。」她說。
目前,全國約有 1200 萬女性正在飽受更年期的困擾,真正去就診的人則少之又少。母親們並不知道,這些不適都是可以治療的。
而有一群醫生,正在致力於讓圍絕經期女性擺脫這些不適,不讓更年期綜合征欺負我們的母親。
在母親節這一天,我們來說說這群醫生的故事。
本文作者:yxtlavi
在浙江蕭山醫院的「更年期保健門診」內,馬斐飛副主任醫師已經出診瞭一個上午,但來就診的患者並不多。
2021 年八月,為瞭緩解圍絕經期女性就診難、長期管理困難的問題,浙江蕭山醫院開設瞭「更年期保健門診」。馬斐飛形容,「一個上午最多十來位患者,有時候隻有 2、3 個。」而同樣由她出診的生殖內分泌門診,則一上午會有 50 多個號。「生殖的患者還掛不到號,有時患者實在著急找我,就讓她來掛一下更年期的號。」
馬斐飛是從醫 18 年的婦科(生殖內分泌)醫生,她表示在浙江蕭山醫院,其他出診更年期保健門診的醫生都與她類似:「並不是所有婦科醫生都能坐這個門診,需要婦科內分泌專科方向的進修。目前我們有 6 位醫生:2 位主攻婦科內分泌、2 位進修過生殖內分泌、2 個專門進修過更年期。」
但這些經驗豐富的醫生們,卻面臨該門診「就診的人不多」、「患者依從性不高」的事實。
多院開辦更年期門診,就診量不一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 40~65 歲女性人數為 2.2 億,每年約有 1200 萬女性受到更年期癥狀及相關疾病的折磨[1],如月經紊亂、潮熱、心悸、失眠、情緒波動、骨關節痛、高脂血癥、尿失禁等。
在廣州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77.2% 的女性在絕經期和絕經後期出現瞭與絕經相關的癥狀;上海市一項研究表明,66.9% 的 40~60 歲女性存在更年期癥狀。1994 年,國傢衛生部制定瞭《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成立「更年期保健專業」,劃入「婦女保健科」。但直到 30 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性因為更年期前往醫院就診率不足 10%。
2019 年,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曾發文鼓勵各級婦幼保健機構設置更年期門診,「促進更年期保健專科建設,對更年期婦女提供健康狀況篩查評估。」隨後,各地各醫院的更年期門診陸續揭牌啟用。
圖源:婦幼健康司
以上海為例,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調查問卷顯示,有約一半的醫療機構已經開辦瞭專門的更年期門診,38.7% 的出診醫生為中高級醫師[2]。「更年期門診並不隻是激素補充治療,其實是涉及許多交叉學科,與骨科、內分泌、普外科都相關,因此需要有經驗的醫生出診。」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吳穎嵐主任醫師表示。
但是,有時優質的醫生資源和患者數量可能並不匹配,尤其是剛剛建設的該門診的醫院中,這個問題可能更加凸顯。馬斐飛表示,從 2021 年 8 月浙江蕭山醫院成立該門診至 2022 年末,共有 800 多位患者掛這個「更年期保健門診」專科號;根據《建立更年期門診的經驗分享》寧夏某醫院也曾經統計,在該院剛剛建立該門診時,每周隻有十幾人就診[3]。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吳穎嵐醫生也表示,她所在的醫院每天都有更年期專科門診,但出診醫生都是兼任的,「否則隻出診更年期的話,門診量是不夠的」。在北京婦產醫院,更年期門診是屬於婦科內分泌門診的,每人每天約 60 個號都會掛滿,經常還需要加號,日門診量達 500 多人次。
醫生們清楚,雖然女性存在需求,但是可能並不會來就診,「存在癥狀的患者比例」與「就診數量」之間存在落差,個中原因醫生們都可以理解。「有的女性可能存在傳統觀念,覺得更年期忍一忍會過去。」馬斐飛表示。
圖源:視覺中國
醫生們也在身體力行地做著宣教工作。吳穎嵐推動門診做瞭科普小程序以及宣教視頻,對來就診婦科、存在更年期癥狀的女性推薦,鼓勵她們接受系統的檢查;每一個首診的患者,馬斐飛都會至少和她聊 30 分鐘,讓對方充分瞭解圍絕經期,也能接受自己身體的變化,瞭解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和利弊。
「但是目前無論是群眾還是醫護人員,對更年期保健的認識都不足,所以也需要我們持續的去科普,去呼籲。」吳穎嵐說,「相信隨著大傢的意識改變,之後會有更多該年齡段的女性關註到自己的身體」。
治療周期可長達十年,患者存在依從性考驗
「讓患者進入醫院」已經不易,即便患者已經就診,開展治療也可能困難重重。馬斐飛舉瞭個例子,「有些患者符合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但她一聽到『激素』就會恐慌,甚至下意識拒絕。」
「我會和對方解釋,這個激素是你本身就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隻是現在因為卵巢功能耗竭,自身分泌不瞭,因此需要額外補充。」有的患者聽得進她的勸說,決定治療幾個月試試。在吳穎嵐醫生眼裡,她同樣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接受治療是需要被鼓勵的,尤其是隻有 42、43 歲的年輕患者,如果直接和她說『因卵巢功能提前衰退,需要激素替代至少到 50 歲』很可能無法接受,需要尋求其他的溝通方式。」
《人文關懷護理對門診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患者不良情緒評分影響》中調查顯示,通過采取人文關懷(通過親切態度、健康教育、加強溝通等方式)更年期患者的滿意度會從 84% 升至 98%,患者焦慮情況也會減少。
圖源:《人文關懷護理對門診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患者不良情緒評分影響》
因此,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吳穎嵐會叫她加入門診醫生組建的微信群,裡面都是癥狀類似的女性,有時她也會鼓勵患者「可以去其他醫院看看」。當患者從不同地方得到瞭相似的經驗和答案,往往就願意嘗試。
而倘若患者最初堅持不治療,再來院時治療難度可能會明顯增大。「比如我之前遇到一位四十左右就卵巢功能提前衰退的患者,她當時已經去瞭很多醫院,醫生們都勸說她使用激素,但她就是不願意。」幾年過去,當她來到吳穎嵐診室內時,已經患上瞭嚴重的骨質疏松、高血壓。
讓患者接受治療隻是第一步,「患者治療周期長、依從性不高」也是治療的難點。
醫院往往會給用藥患者制定嚴格的隨訪制度,以北京世紀壇醫院公開的《更年期多學科綜合管理門診的流程與管理》為例,患者需要在就診後 1、3、6、12 個月及每年到門診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前次用藥的療效、相關不良反應、並發癥、患者繼續用藥的意願、健康生活方式的執行情況等[4]。
圖源:《更年期多學科綜合管理門診的流程與管理》
但即便是在嚴密隨訪下,仍然會有患者想放棄治療。「包括我們本院的醫生,她在使用人工周期三年後,也曾提出不再治療,因為擔心乳腺的病變。」馬斐飛說。
同樣,吳穎嵐也在門診見過許多用瞭幾個月激素放棄、繼續用幾個月再次放棄的患者,在這樣的反復過程中,患者可能在某一次門診後就不再來瞭。「中途放棄的人太多瞭。」她說。
更多患者仍停留在社區
隨著各地各院該門診的建立,有些城市正在推進上級醫院幫扶下級醫院。「其實在下基層後,我發現更多的患者都在社區。」北京婦產醫院內分泌主任醫師阮祥燕說,「患者來三級醫院就診並不容易,許多患者有癥狀會選擇先去社區看一下,但很多醫生並沒有能力去處理。」
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阮祥燕眼裡「人才培養」是最重要的。「我去基層醫院出診時,發現醫生們對內分泌的理解還很不足。」吳穎嵐同樣表示,她遇到過許多基層醫院轉診上來的患者,「醫生並不懂如何檢查或使用藥物,患者可能已經被不規范診療或過度診療瞭,於是再被轉入上級醫院。」
由上級醫院去收拾「爛攤子」的情況,或許不僅局限在更年期門診,但由於該門診患者首診時需要做全方位的檢查,在設備、經驗都很不足的基層醫院,問題就更為突出。
阮祥燕曾經遇到過一位更年期患者,因異常子宮出血去基層醫院就診,基層醫院因懷疑患者是惡性腫瘤,先後為她刮宮 7 次。「患者說自己『從黑發刮到瞭白發』,人變得很焦慮,甚至當她來到我們醫院時,刮宮這麼多次血還沒有止住。」
目前,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婦幼保健院作為上級醫院,負責北京市 16 個區縣婦幼保健院指導工作,協助組建更年期保健專傢工作室,由有經驗的專傢帶教培養學科骨幹與團隊。阮祥燕就負責其中 2 個婦幼保健院、1 個社區服務中心,她表示「實際上患者可以首診、復查在三級醫院,平時在社區開藥,這樣對患者也比較方便」。阮祥燕形容,這是一個類似「醫聯體」的模式,而更年期門診「本就應該采取類似的形式」。
圖源:婦幼健康司
另一個問題,是下級醫生存在的「不願學習」的現象。
「有的醫生並不想出診『更年期門診』,他們會覺得患者不是很好溝通。」在下級醫院,阮祥燕就遇到過並不珍惜學習機會的醫生。「本身他們也並不重視該門診。因此,在院內培養有意願度的學科帶頭人是很重要的。」
這一路或許道阻且長。「要真真正正將更年期門診作為單獨學科去建設、推動更年期門診的發展,需要上下級醫院的相互配合。上級醫院的幫扶、下級醫院的積極主動學習,這需要政府行為的參與,而不單單是醫院自發的。」阮祥燕表示。
致謝:本文經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 婦科主治醫師 梁鋆霄 專業審核
策劃:yxtlavi | 監制:gyouza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