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因患者皮肤常有暗黑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症状而得名。黑热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黑热病重点流行县发病率控制在1/1万以下;到2030年,90%的重点流行县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山西省阳泉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黑热病流行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黑热病在阳泉死灰复燃,2017年后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为有效遏制疫情,阳泉市在全市实行病例查治、传染源管控、媒介消杀、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打响新一轮黑热病阻击战。

死灰复燃

黑热病曾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农村地区。经过长期全面防治,阳泉市于1964年开始无黑热病病例报告。但2006年一例新发本土病例结束了当地40余年没有黑热病病例报告的历史。此后,黑热病病例由零星出现到数量快速增长,成为威胁阳泉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传染源不同,我国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以分为犬源型、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3种类型。阳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宏岩介绍,阳泉属于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则为中华白蛉。犬只之间会通过白蛉叮咬相互传染,如果白蛉叮咬病犬后再叮咬人,就会将疾病传播给人。以往,当地黑热病患者多为婴幼儿,但近年来患者主要为60岁以上老年人。

“经调查,阳泉黑热病病例目前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黑热病疫情的‘死灰复燃’以及易感人群的变化可能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阳泉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负责人张佩君推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宠物犬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废弃窑洞、畜舍等为白蛉提供了大量滋生场所,且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老年人由此成为主要易感人群。

监测到黑热病疫情出现回升趋势后,2019年,阳泉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开展黑热病防控工作研判。在专家的指导下,阳泉市自2020年起动员各部门、全社会力量依托新冠疫情防控体系同步开展黑热病防控工作。“我们当时将黑热病防控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李宏岩表示。

2020年,阳泉市制定全国首部防治黑热病的专门地方性法规《阳泉市黑热病防治规定》,并印发《阳泉市黑热病防控行动方案》,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科学防治”的总原则,要求卫生健康、公安、农业、市场、住建等部门联防联控,围绕病例救治、犬只管控、媒介消杀、环境整治、疾病监测、健康宣传和科学研究7个方面开展综合防控,落实防控方案。

“经过不懈努力,阳泉黑热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报告病例数量快速下降,由2021年的100例下降到2023年的56例,2024年1至5月报告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5.2%。同时,本地病例救治能力快速提升,患者本地诊治率由2019年的50%提升至2023年的79.7%。”李宏岩说。

“管狗灭蛉”

在黑热病疫情的蔓延过程中,病犬和白蛉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阳泉市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即“管狗灭蛉”方面,下了一番大功夫。

“经监测发现,本地中华白蛉的活动高峰期集中在5月到8月,密度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白蛉于5月上旬在部分点位开始出现,并于6月下旬达到密度高峰期,此后逐渐减少,到8月底近乎消失。”阳泉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负责人王康介绍,每到白蛉活动时节,全市乡村、社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在环境卫生治理的基础上开展白蛉消杀工作。

每年,阳泉市各区县举办白蛉消杀技术现场培训,以此保障白蛉消杀工作科学和规范。“目前,消杀采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喷洒后药效可持续15~20天。”阳泉市平定县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负责人任鑫龙介绍,前段时间,平定县已经完成了一轮媒介消杀工作,重点消杀适宜白蛉滋生环境,如畜舍、厕所、窑洞等阴暗避风场所,以及患者家和周边50米范围内的所有建筑。

“通过消杀能够大幅降低白蛉密度,但要彻底灭绝白蛉这种比蚊子还小的昆虫并不容易。因此,环境卫生整治和白蛉消杀属于控制黑热病的辅助手段,防控的关键还是加强源头管控,管好犬只。”李宏岩表示。

每年5月疫情传播季前,阳泉市以农村及城乡接合部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单元,通过第三方合作的形式,组织当地兽医深入乡镇进行病犬筛查。

“来,往里走,我家狗拴在院子的最里面。”看到检测人员上门,平定县石门口乡西郊村村民郝功孚一边带路,一边大声招呼着。

平定县是黑热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随着这几年来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当地居民的黑热病防治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配合开展防治工作。

在一户村民家,看见检测人员的身影,狗立刻开始吼叫,好在主人及时上前安抚并限制其活动,检测人员很快完成了犬只血样采集。经当场检测,利什曼原虫抗体为阴性。

李宏岩表示,流浪犬因其活动范围大,生活环境复杂,更容易被白蛉叮咬,感染率更高。而家养犬活动范围较为固定,有专人饲养,通过给家养犬定期检测,可降低黑热病传播风险。所以,开展流浪犬管控和家养犬检疫是有效降低黑热病发病率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手段。

“目前,尚无治愈病犬的办法,犬只临床症状改善后极易复发,可能导致产生抗药性虫株,给后续患者救治带来更大的威胁。”李宏岩介绍,当地公安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犬只集中收容和管控。自2020年以来,通过收容流浪犬、检测家养犬,并对筛检出的阳性犬及时进行管控处理,阳泉市犬只阳性率呈逐年下降态势,进一步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

探寻新路

“对黑热病的传播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准确评价,是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率的前提。”李宏岩表示,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传播机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破解,如无症状感染、发病影响因素等。

为进一步提升黑热病防治技术与研究水平,2021年2月,阳泉市疾控中心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山西省疾控中心共同建立黑热病防控科研基地。

依托该基地,阳泉市各县(区)连续4年开展媒介监测,分析白蛉分布及消长规律,评估消杀效果。“我们通过开展白蛉抗药性测试,白蛉叮人率、叮犬率现场调查,探索白蛉的实验室驯化技术,已掌握了大量相关数据资料。”李宏岩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合作完成了当地利什曼原虫的分离和培养,目前已成功培养2株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传种至第十二代,为研究原虫的繁殖、寄生、感染等过程和机理,探究其致病原因和传播途径以及检测试剂开发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2023年起,黑热病精准干预的新型防控措施在阳泉市落地。阳泉市全域作为犬只驱蛉项圈试验区,向社区、乡村发放驱蛉项圈,试验与防控同步进行。李宏岩介绍,前期实验观察发现,犬只驱蛉项圈能够有效避免犬只被白蛉叮咬,从而降低感染黑热病的风险,目前正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提高项圈覆盖率,争取实现全市所有犬只佩戴。

阳泉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王英杰表示,当前,阳泉的黑热病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是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距离全面遏制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各项防控举措,积极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持续推进城乡卫生环境治理和卫生城市的长效管理,全方位做好黑热病综合防治工作,争取为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提供有借鉴意义的阳泉经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