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长势喜人,大便色泽品质俱佳……
如果这是一位医生写的病历,看到这里,主任可能已经翻了一个大白眼。但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位患者自己写的呢?
主任:「三分钟,我要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在顶刊上。」
出院后,患者竟送来一篇 「nature」
这篇前无古人、后暂时没有来者的论文出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一位患者之手。在接受结直肠癌手术后,为了向手术团队表达自己的感谢,他花两小时写下了这篇形似论文,实则感谢信的文章。
《基于多维度感知空间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效果评价研究》
在这篇《基于多维度感知空间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效果评价研究》中,文章一作,也就是我们的患者本人,十分狂野地表达了自己对治疗团队的敬爱感激之情,包括但不限于:
称呼手术主刀的主任不是主任,而是(深吸一口气)——钮祜禄 · 结直肠外科学众神之神的弟子 · 徘徊在员村二横路的大肠守护者 · 22 楼出电梯右转的王 · 无畏的掏肛者 · 侧方淋巴结的主宰 · 洞悉众人之心的智者 · 使患者康复的法师 · 骆衍新教授。
以至于外院医生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眼(suan)红(le):「骆医生这么长的 title,杂志编辑居然认可发表啦?」
评论区医生留言
不仅如此,一作还夹带私货,在英文摘要中自封医生为「the Big Brother(大兄弟)」、「the God of drainage tubes(拔管之神)」。
当然,除了搞笑,文章也从专业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基本情况:患者于 5 月 30 日入院,6 月 3 日行 NOSES 手术,术后七日,伤口长势喜人,大便色泽品质俱佳,得以出院。出院三周,恢复正常工作······
好一份「标准」的大病历,就是不知道主任看后有何心理感想。
我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一般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据内部信息透露,文章投稿后收到医护人员的一致喜爱和赞扬,主任看后十分激动:「发!一定要发!最好还在发在顶刊上!」
于是,经过各路人员的努力,这篇「旷世奇作」,就此发表在 nature(本土版)子刊《自然而然》。
还可以刮奖哦!刮中 v 我 50
一篇「顶刊」是如何诞生的?
医生们一般都是什么形象?在这篇文章一作的笔下,医生不再是严肃的,而是活泼温暖的。
「感觉这里的医生在努力给病人制造一种松弛感。像聊着天顺便拔个管这样的操作都很常见。」患者介绍,自己有一位退休前曾任职于某头部三甲医院的亲戚,探望时也发表过认为病房氛围轻松的评价。
后来,这位亲戚在 peer review 里形容:癌症患者「挺开心的」,感觉多少有点儿「没心没肺」。
此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专门为肛肠科患者设计的洞洞椅子也频频在互联网火出圈,带给患者不一样的体验和感觉。
候诊区的洞洞椅子
在外院诊断为 IV 期结肠癌的患者,心情跌落至冰点,一度以为高强度工作、熬夜、三餐不规律带来的恶性结果,甚至陷入深深的自责。
「我们接触大量的肠癌患者,绝大部分从外地辗转而来,有时患者患病并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晚期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所愿时可能会心生愤怒。但不管患者处于哪个癌症分期,鼓励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应该消除患者的病耻感,而不是指责患者『怎么才来』。」为患者主刀的骆衍新主任医师说道。
「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特别。于是我就想,不如把感谢信也写得特别和活泼一些。」于是,患者凭借自己多年的实验和论文经验,「曾经的科研狗」,写下了这篇没有人能拒绝的论文。
参与治疗的汪普宁主治医师表示,科研也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第一次收到这种形式的感谢信感到既惊喜又熟悉。
被封为「拔管之神」的刘彬彬医师回忆,拔除引流管时,「患者的妻子也在旁边,拿着手机对丈夫说,要把丈夫的『衰样』录下来给他看,患者也很耐心地去配合。当时我就感觉这家人很乐观,也很幽默。」收到「论文」后,刘彬彬觉得,这份幽默感可能来自家庭的氛围。
至于别的医生,只有羡慕的份咯~
@山***客:又仔细看了一遍,该文逻辑严密,用词准确,诚挚中肯,着实是不可多得的致谢论文,可以推荐发表。
@滕***瑶:高情商:多次造成本文一作内环境 ph 值一过性降低。普通人:酸了🍋
@捂***锅: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你们看到了吗,可以开个这样的栏目啊。
↓ 上下滑动查看患者后记 ↓
我自己是读工科的,从审美上而言,比较接受直男式的表达。
当时,外院给出的结论是认为应按 IV 期结肠癌治疗,建议先行 4 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但在骆主任这里初次面诊时,他看完影像资料,转过头来,两眼目光如炬,声音坚定沉着,气势杀伐果断(同去陪诊的朋友形容),一字一句地说:
—— 我的判断和你之前得到的判断,不一样。
—— 我判断,你这个病,不会死人的。
—— 我的病房里住的病人都是这种病,我们经验很多,如果你相信我,我们就一起努力。
这话听得已经心灰意冷的我们「肾上腺素咕嘟咕嘟地分泌」。
坦率地说,当下的社会,医患关系远说不上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医生会选择在交代病情和方案时,会有意无意地讲得含糊一些,以免多说多错,节外生枝。能够做到不避讳不遮掩把问题的利害各方面都讲透,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骆主任团队表现出来的「硬邦邦的」专业素养和自信气质,就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有点儿「用冰冷的理性温暖这个世界」的意思。
当讲到专业问题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语气笃定、逻辑清晰、对文献和过往病例的引述信手拈来,对病情有一说一,讲解细致入微。
来自医生的自信,确实为我们缓解紧张情绪以及提高后继治疗积极性带来了很大帮助。
此外,在癌症的治疗中,情绪、信心这些因素提供的价值同样重要。
接触过骆主任组里的几个医生,都是松弛感比较强的人,或者说,他们在努力给病人制造一种松弛感。骆老师本人爱开玩笑,组里的医生也很有意思。「聊聊八卦顺便拔个管」是基本操作。
在中山六院住院时,我隔壁床的病友是位退休教师,管床是引流管之神 · 刘彬彬医生,老人家出院时逢人就夸刘医生亲切温柔体贴大方。
还是在我住院时,一位退休前曾任职于某头部三甲医院的亲戚来探望。她的感觉是:「这儿病人的状态都挺好啊,看上去都还挺开心的,没有满脸苦大仇深的感觉……」
peer review 里形容癌症患者「挺开心的」,感觉多少有点儿「没心没肺」。结直肠外科一病区的氛围,大约也可见一斑了吧。
策划:ame|监制:carollero
致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张婷婷、戴希安、简文杨、乐虞莹 对本文亦有贡献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