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6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112例、死亡病例5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4例,本土病例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JN.1系列变异株。

在中国台湾,新冠疫情正遭遇反弹。根据台湾省疾控部门数据,7月2日至7月8日一周时间,新增确诊人数攀升至987例,新增99例死亡病例,较前一周的64例激增55%。令人担忧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在新增并发症患者中占79%,在新增的99例死亡病例中,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更是高达惊人的90%。

JN.1及其亚分支是当前我国主要流行株,蔓延速度快

JN.1变异株,作为奥密克戎BA.2.86的第二代亚分支,主要在其基础上增加了1个棘突蛋白突变,增强了其免疫逃逸能力,与之前的主流变异株EG.5在谱系上距离较远,即使之前感染过EG.5变异株,仍可能存在免疫逃逸,导致人群再次感染。自去年8月在卢森堡被首次监测到以来,因其强大的传染力,迅速引起了全球卫生机构的高度警觉。

近期,JN.1变异株作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86变异株的第二代亚分支,自2023年首次监测到以来,在多个国家快速蔓延。由于JN.1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长较快,世界卫生组织将BA.2.86变异株从“需要监测的变异株”(VUM)升级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OI)。

五类高危人群尤其需提高警惕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新冠感染时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是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65岁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肿瘤或免疫抑制患者、慢性肺病患者等。

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约2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感染后进展为重症的概率是19岁及以下人群的20.42倍;中国每年新发肿瘤及风湿性免疫疾病的患者均有数百万人之多,而合并肿瘤的COVID-19患者进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未合并癌症患者的3.56倍,合并免疫功能受损的COVID-19患者进展为危急重症的风险是非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2.2倍。

此外,对于中国数以亿计的心血管、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患者,新冠感染同样代表着更高的重症风险:高血压患者进展为重症COVID-19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29倍,糖尿病患者进展为重症COVID-19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47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展为重症COVID-19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5.97倍。同时有合并症的患者感染新冠后重症风险高,且感染新冠后又会加重原有疾病,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上述这几类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或者身体不适,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测,或者通过药店、线上电商平台等途径购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这其中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尤其是体重指数较低的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基础温度和对感染的反应温度较低,对于炎症因素刺激反应迟钝,使得年老体弱的新冠感染患者可能出现“正常”体温、低体温或者延迟出现的发热。

因此,对于这五类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无论是否存在典型或非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新冠抗原和核酸检测。如出现结果阳性,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疾病进展为危重症。

尽早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可更快清除病毒降低风险

JN.1主要突变点位于棘突蛋白,新冠病毒棘突蛋白参与病毒进入人体和变异逃逸的关键环节,很多新变异株的改变主要归因于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变异。而新冠抗病毒药物是通过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同的靶点起效,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针对的是新冠病毒靶点3CL蛋白酶,该靶点为新冠病毒复制的关键,因此感染后使用该类药物可有效保护患者。

多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可减少高风险人群住院和死亡风险。

如上提到的几类重症高风险人群,在症状显现后的5至7天内应尽早服用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的并在全球应用广泛的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而通过微信公众号“辉瑞小药箱”的便捷找药功能,患者可以在电商平台和实体医院/药店找到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尽管新冠病毒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趋向常态化,但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它依旧是潜伏的健康威胁。在这个关键时刻,尤其需要保持警惕、遵循科学指导、及时应对症状。

本文部分数据及信息来源:

1.WHO. Initial Risk Evaluation of BA.2.86 and its sublineages, 21 November 20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cdc.cn)

3.《新冠病毒JN.1变异株,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里》国家疾控局 2023年12月15日 21:43 北京https://mp.weixin.qq.com/s/w149lD18E-FfxWYfDhSm1Q

4.Meng-Jie Geng, et al. Infect Dis Poverty. 2021 Apr 12;10(1):48.

5.Liang W, et al. Lancet Oncol. 2020 Mar;21(3):335-337.

6.Sun F,et al. Lancet Infect Dis2022; published online July 14. Supplementary Appendix.

7.Wang et al. Aging (Albany NY). 2020 Apr 8;12(7):6049-6057.

8.Viruses.2022;14(3):640

9.王鲁文,范慧,陈国忠.新型冠状病毒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09):1068-1077.

10.Najjar-Debbiny R, Gronich N, Weber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axlovid in Reducing Sever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nd Mortality in High-Risk Patient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lin Infect Dis. 2023 Mar 21;76(6):1158-1159. doi: 10.1093/cid/ciac702]. Clin Infect Dis. 2023;76(3):e342-e349. doi:10.1093/cid/ciac443

12.Therapeutics and COVID-19: living guideline, 10 November 2023.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WHO/2019-nCoV/therapeutics/2023.2)

1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14.JAMA Intern Med. 2023 Mar 23:e230743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