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敏 編輯|董蕊 策劃|鳳凰網健康

醫藥圈裡有句話:世界范圍內,隻要你有做藥的需求,就可以找到藥明康德實現。

藥明康德,中國CXO(醫藥研發生產服務)龍頭企業,全球第四大CXO公司。即便在全球醫藥市場下行的2022年,其營收和凈利潤也分別高達393.55億元和82.6億元,並且增速全部超過70%。

然而,就是這樣一傢業績狂飆的企業,股價卻在五一前後發生“踩踏”,不到一個月跌去21%。截至5月11日收盤,藥明康德再次險收67.79元,相比一年半前的最高點跌去近61%,市值蒸發3000億。

業績在增長,市值卻腰斬,這樣的反差不止在藥明康德一次上演。2021年7月,藥明也曾在股價登頂後一路下跌,市值年內蒸發近千億。這個醫藥“優等生”為何總被市場解讀為利空?更值得關註的是,哪怕疫情期間也能旱澇保收的CXO生意,是否真的迎來低谷期?鳳凰網健康《鳳凰健聞》帶來解析。

身處周期波谷,又逢最差預期

一位曾在藥明康德工作過的人士告訴鳳凰網健康,2022年時,藥明創始人李革就在多封員工信中表達: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希望大傢能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變化潛藏在更早期。2021年,中國創新藥泡沫破滅,一級市場和IPO趨冷,作為創新藥上遊產業鏈的CXO市場迎來最後的狂歡。熙德博遠資本創始合夥人李秋實曾經分析,由於很多創新藥的臨床前和臨床項目立項要晚1-2年才能體現在CXO公司的業績上,CXO產業會表現出強烈的“後周期性”。也正因如此,直到2021年下半年,CXO行業的估值才開始見頂;同樣直到2022年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包括藥明康德在內的CXO公司才開始下調收入增速預期……中國CXO產業正式迎來周期波谷。

藥明康德本輪股價跳水,是在其4月24日發佈2023年Q1季報之後。季報顯示,公司當期營業收入89.64億元,同比增長5.8%;歸母凈利潤21.68億元,同比增長32.0%——醫藥市場一片低迷的當下,這一業績已算表現尚佳。但是二級市場反應異常,藥明股價應聲下跌、至今萎靡難振。

“應該說,藥明康德的發展依然是穩中向前的,但是對二級市場來說,現在的藥明缺乏一個有吸引力的預期。不像有新冠訂單的時候,大傢對它的增量預期爆棚。”一位長期研究藥明康德的行業研究員告訴鳳凰網健康,不僅預期較低,很多投資者對於藥明康德的認知理解,也與藥明康德的價值邏輯“脫鉤”。

很多投資者將藥明康德理解成瞭一傢‘創新藥’企業。但是事實上,藥明是一傢‘平臺型’企業。巨大的體量下,很難因為某一個爆款創新藥一飛沖天。相較於高增長,穩定更符合它的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投資者們‘看不上’的30%、40%的增長速度,反而是藥明的管理者們滿意的。這才是藥明的真實屬性和體量。”

上述行業研究員向鳳凰網健康強調,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等CXO領先企業,已經是行業裡的“大象”。對於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更進一步的增長不會突然而至,而要慢慢拓展。

不過,一位二級市場研究人員也向鳳凰網健康補充,藥明康德作為績優股一直被拋售,除瞭因為正在遭遇最差預期,還因為這類公司沒有很高的分紅比例。“投資者沒法把它當成賺股息的策略配置,隻能把它當作成長股,不停期待它的高成長、高景氣還有高回報。”

傳聞不斷引動蕩,發展前景難預期?

績優股冷,似乎正在成為藥明康德的“特色”標簽。隻是哪怕在旁觀者看來,這個標簽也隱藏著管理者和投資者的“無奈”。並且同樣令他們“無奈”的,應該還包括一些傳聞。

3月28日,網傳藥明康德在上海臨港的細胞及基因治療子公司藥明生基關閉,裁員百餘名。藥明康德次日予以回應,稱子公司仍在,僅裁員50多名;並解釋該做法其實緣於CGT行業快速降溫,以及隨之而來的訂單流失。

與此同時,關於藥明系大股東頻繁減持的傳聞也從未間斷。報道顯示,僅在2019年7月2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間,藥明康德就發生瞭106次股東增減持行為,金額累計在326.1億元。其中最令人關註的當屬實控人李革的減持,有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李革已減持套現超70億元。同時今年一季度,哪怕是藥明股價“跌跌不休”期間,仍然傳出多位重要股東減持,減持股份市值約超32億。

無論是藥明生基倒閉裁員,還是藥明系股東減持撤資,如此引發行業關註,主要還是因為其折射出的行業隱憂——CXO龍頭藥明康德以及它所代表的CXO產業,是否真的迎來下坡路?

“眼下,細胞及基因治療技術(CGT)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其發展的最大瓶頸就在於它還沒有辦法突破量產、不能規模化應用。”前述長期研究藥明康德的行業研究員告訴鳳凰網健康,藥明康德通過藥明生基在CGT領域率先做瞭佈局嘗試,發現在緊縮的大環境下難以維系,就選擇瞭先關閉該線路,也算是在商言商的權衡之舉。

“藥明康德盤子大且主要是發達國傢客戶,其中不乏CGT領域代表。但是現在大環境堪憂,這類企業的融資鏈說斷就斷,最後就是向藥明砍單。但是藥明生基的服務線做小客戶成本又下不來,所以不如關停。”另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向鳳凰網健康補充,“大象起舞”其實更難,對於藥明康德來說,其再次向前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多衡量,以更好地向投資者交代。

鳳凰網健康留意到,藥明康德2022年年報顯示,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業務處於虧損狀態,業務毛利為-8735.64萬元,虧損進一步擴大;毛利率為-6.68%,較2021年下降4.65%。不過,其老牌的化學業務、測試業務包括生物學業務,依然在穩健增長。其中化學業務增速尤為亮眼,實現收入288.50億元,同比增長104.8%。

至於大股東包括藥明高管的頻頻減持,數位業內人士都向鳳凰網健康表達瞭“可以理解”。不過,森瑞投資醫藥研究員田新傑向鳳凰網健康補充,藥明康德的很多高管拿的都是股權激勵,因此高管股權激勵的那些部分減持可以理解,但是實控人反復大額減持肯定會對股價有很大影響。

市場擔心藥明系高管減持套現,還是因為關註其發展信心。5月5日,一位投資者通過投資者關系平臺向藥明康德董秘提問,稱“藥明康德2015年從美囯以3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退市,通過一拆三(藥明康德、合全藥業、藥明生物)實現資本運作,中間起起伏伏。現在李革連續大額減持是否為瞭償還當時運作的貸款?至今還欠多少?”然而藥明康德董秘並未正面回答這一問題,依然給公眾留下瞭無限揣測。

據《中國醫藥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2021年規模達到1.7萬億。而服務中國乃至世界醫藥巨頭的藥明康德,卻險守2000億市值。未來,藥明康德是會向前一步還是繼續坍縮?

有醫藥領域資深人士告訴鳳凰網健康,如果中國醫藥市場最終迎來像美國市場的大爆發,藥明康德就將收獲屬於CXO領域的價值飛躍。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的醫藥市場約占全球醫藥總支出的41%,比第二名的中國多出4000億美元。

另據Frost&Sullivan數據,2030年全球醫療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加至約2.03萬億美元,中國醫藥市場規模也將達到3.0萬億元。而作為醫藥研發生產中的“賣水人”、“賣鏟人”,醫藥市場的每一輪增長、擴張、勃發,都將伴隨CXO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不過,眼下藥明康德已經低價橫盤近一個月。這支質地優良的龍頭股是否真能穿越周期、熨平波動?似乎還待更多觀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