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手指或指甲等“吃手”行为在小宝宝中很常见,1岁至2岁内的小孩处于口欲期,饥饿或需要安抚时常常喜欢吸吮手指,这是出生后正常的条件反射。

小宝宝通过吸吮手指可以探索周围环境,满足需求和好奇心,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如果是5、6岁及以上儿童还有“吃手”的习惯,就要引起注意,排除缺铁缺锌等原因,就要考虑心理因素。

孩子“吃手”危害不少

首先,增加患病的风险。手指、指甲携带的病菌较多,孩子在咬手指或指甲时,病菌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增加患病风险。

其次,对牙齿、牙龈造成伤害。孩子长期咬手指或指甲,会伤害牙齿、牙龈,尤其当恒牙长出后,易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或残缺、脱落等,影响容貌。

再次,损伤指甲。咬手指或指甲可能导致指甲损伤,造成倒刺、指甲内生、甲沟炎等。

最后,误食学习用品、玩具表面涂层或环境中的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学习用品、玩具表面涂层中如果含有铅,或物品被环境中的铅等重金属污染,可通过孩子咬手指或指甲进入体内,造成孩子血铅升高甚至重金属中毒。

孩子“吃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生理因素,例如因缺铁、缺锌等原因导致“异食癖”,孩子会表现出爱咬东西的特点,如指甲、纸张,甚至头发、墙灰等。

其二是心理因素,医学上将经常性、难以自控地咬指甲行为称为“咬甲癖”,这是一种强迫行为。国外研究显示,儿童咬甲癖发病率为52.9%。咬甲癖发病率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逐渐增加,青春期达到高峰,18岁后有所下降。

此外,焦虑、紧张、压力、无聊等情绪都会导致孩子“吃手”。比如,面对家长的打骂惩罚或老师的批评时;学习负担较重、父母期望过高,长期处于压力中时;受关注不够、缺乏安全感,处于紧张、自卑、敌对等情绪状态时;在孤单寂寞、无聊时,孩子会不自觉“吃手”。

对症纠正“吃手”行为

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的“吃手”,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判断并处理。

日常生活里可以给孩子适当多补充铁、锌两种元素,如多吃瘦肉、猪肝、动物血、贝壳类海鲜等富含铁和锌的食物,以及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吸收。

纠正孩子挑食、偏食或以零食为主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果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可以给孩子适量增加铁、锌的营养补充剂。

如果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吃手”,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咬手指或指甲的危害,了解戒除的必要性,知道家长在帮助他,避免贸然干预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在帮助孩子时,观察其咬手指或指甲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等,以判断孩子“吃手”是由于哪种情绪激发的。如果孩子的眼睛无神、游离、面无表情或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多半是他闲来无事感到无聊。这时家长不用过度担心,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如提供玩游戏、做家务等机会,让孩子忙碌起来,慢慢改变“吃手”习惯。

家长也可以通过改变教养方式或家庭氛围,从根源上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如适当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减轻孩子压力。

平时多陪孩子玩耍、游戏,增加交流,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家的温暖。随着孩子情绪的调整,“吃手”的不良习惯会逐渐得到改善。

文:曲爽笑(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