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亚洲心脏病学会(AHS)、国际心血管病学会(ISCVD)主办的国际心血管疾病研究与防治策略研讨会暨中美专家单盲现场大查房在北京顺利召开,400余位首都专家现场参会。

大会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外籍教授严干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副主任董建增,美国麻省总医院教授David Dudzinski,中国科技促进会民营创新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先良,步长制药总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超,以及国内各地学术专家汇聚一堂,聚焦国内外心血管领域前沿知识与技术,中西医结合,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最新指南、医学前沿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杨杰孚率先致辞。他认为,心律失常在过去多年临床诊断治疗中遇到很大问题,心内治疗重点在药物方面要是西药和中药,其中中药治疗慢性疾病在心律失常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副院长冯兴中在致辞中表示,心血管疾病成为当今威胁我们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如同护好身体健康长寿这艘船的“双桨”,充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中西医协同。现代医学基于组织结构对抗病理病灶使我们的生命大厦更加稳固,而中医学基于生命质量辨证论治使我们的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表示,中国文化蕴含着中与合,所以脑心同防、脑心同治,中西医结合也是我们医学发展一大特色,也融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西医精准治疗,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诊治方案,脑心同治理论强调脑部与心脏疾病联合治疗,打破传统治疗局限,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民营经济创新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先良介绍,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一直致力于民营科技发展,积极搭建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鼓励国内医药通过科研手段实现创新转化,让中医中药同世界发展碰撞接轨,被全球接纳,通过中西医融合、交流、协同共鉴,促进实现医药学为广大百姓保障健康的目标。

公益篇章,同心共铸

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淑勤在现场回顾了北京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基金会公益项目15年历程,缘起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救助,15年汇集3000多家医院3.2万名医务志愿者,北到黑河,南到海南岛,西到西藏阿里,免费救助3000名先心病的患儿,慈善的足迹走到祖国每一个边疆地区,每个志愿者用爱心和行动照亮了每一个需要救治的当地同胞。

学术篇章,交流互鉴

Thomas Jefferson 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美国 Lankenau 医学研究所教授严干新现场带来《缓慢性心律失常:从已知模式到未知领域》与《心电之最》的学术经验分享,结合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通过一份份病例和心电图解释“倒递减传导”相关机制。倒递减性传导这一机制的提出,对某些难解的心电现象也有了更加准确的解释。分享不仅丰富了心脏电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也对相关医生理解和预防心脏猝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更是引起现场其他参会的医生积极进行提问与交流。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及精准医学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董建增现场带来《心脏最早激动废用综合征(EAAS)》相关讲座,为大家带来把左束支导致心衰的详细讲解。

麻省总医院心脏危重科的负责人David Dudzinski带来《肺栓塞:当代风险肺栓塞管理的见解》相关讲座,随后与现场中国医生进行了近20分钟的提问与交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信息学组组长张萍带来《心律失常诊疗新进展》讲座。她回顾了经典老药稳心颗粒等的临床探索历程和应用疗效,并对关于联合的常规处方西药加中成药使用后续如果再出共识提出建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张立晶带来《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讲座。她介绍了缓慢性心率失常中药治疗相关情况,特别讲到参仙升脉口服液临床的应用,包括治疗的机制,并与现场其他医院的中医科医生进行了参仙升脉口服液临床验证的讨论。

北美超声心动图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任委员朱天刚一位36岁男性患者运动后黑曚伴有头晕的病例分享了《单盲大查房病例》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病理研究。

本次大会吸引400多位中医及心血管领域的医师与学者到现场参与,包括海外医疗专家以及来自北京本地或周边省市医院的专家、医师等,大咖云集,交流互鉴,从不同角度针对心血管疾病研究与防治策略积极探讨,秉持创新理念、担当医者使命,让医与药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诊治方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