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日, 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向《医师报》记者分享了其在本次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内容,对此提出了四项建议。
黄宇光 委员
死亡质量及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改善末期患者的死亡质量值得关注。2010年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了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基于临终关怀与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照护质量和社会公众参与度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中国排名第37。2015年EIU将评估范围扩大到80个国家及地区,中国排名第71位。2021年对全球81个国家及地区的生命末期照护质量分析报告,我国排名上升至53名。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分析,我国癌症死亡达300万例,慢性疼痛患者人数超过30%。患者安宁疗护和死亡质量仍面临挑战。
死亡相关费用与安宁疗护
面对生命临终患者,在死亡的畏惧、现实的冲击与孝道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既想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又担心刻意延长生命造成生存质量下降以及给家庭、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据统计,2015年中国癌症医疗总费用为2214亿元人民币,2017年增长至2495.6亿元人民币。其中,末期及离世前医疗产生的费用占主要部分。
对不能治愈的生命终末期患者,以家庭为基础的安宁医疗可以提升生命质量,降低癌症患者离世前医疗费用。我国每年平均70万人因为癌症而离世,接受安宁医疗与未接受安宁医疗的恶性肿瘤临终患者医疗费用相比,前者的日均和次均医疗费用分别为39518.87元人民币和120248.98元人民币,均明显低于后者。对临终前6个月的健康照护费用分析,接受安宁医疗患者可以减少总健康照护费用,降低家庭自费支出。
提案建议
完善居家安宁疗护的政策机制
联合国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健康老龄化十年”,倡导以人为本的医养整合照护,力争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长寿,不仅“活得长”,还要“活得好”。2023年《北京市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将安宁疗护写入上门目录。医务人员可以走进患者家中,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服务。建议政策引导推进居家安宁疗护,大力实施护士和社工安宁整合照护,从筛查评估、照护方案制定、实施转诊照护和社区参与提供全链条服务。设立居家安宁疗护试点基地,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网络和远程关怀团队,持续提升供给能力,提高老年人和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推进长期护理险、完善相关支付体系
目前只有门诊或住院等疾病诊疗过程产生的费用才能纳入医保报销,对于安宁疗护相关服务项目的医保配套还不到位。长期护理险是指为应对老年人、残疾人或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人群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终末期患者增多,长期护理需求势必大幅增长,长期护理险已成为了社会家庭和保险业发展的自然需求。建议医疗保障体系向早期筛查、晚期安宁疗护两头延伸,引入商业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实行“医保保中间,商保保两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开展全民生命教育、鼓励自愿前提下的生前预嘱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鼓励适时选择安宁医疗专业服务,提高生命质量、避免以简单延长生命为目的过度医疗。生前预嘱是允许并鼓励个体在具备决策能力时,提前表达自己在未来可能丧失决策能力时对医疗及安宁疗护的选择。普及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知识,建立政策和法律框架,通过立法确认生前预嘱的法律地位,确保生前预嘱得到尊重和执行。整合医疗、法律、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资源,建立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在提供相关医疗服务时能够遵循患者的生前意愿。
加强与末期生命质量相关的医疗人才培养
加强老年医学、养老健康服务、长期护理等专业,尤其是安宁疗护及缓和居家社区医护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设置老年医学和安宁缓和医疗专业课程。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老年医学和安宁疗护专业实践,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推进安宁缓和医疗走进千家万户。
当前我国呼吸慢病防控存在“三高”“三低”的难点问题,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排版:晓敏
编辑:晓敏
审核:贾薇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