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修养,

就是控制住嘲笑和歧视别人的欲望。

很早之前,房君看过一篇作家半秋的文章。

有一天,他去了圆明园附近的一个小区,这个小区是2003年建成的,如今已有20年,算是“老旧小区”的行列,但转了一圈他却发现,这个小区绝对是文明素质的天花板。

首先是这里的环境。

小区的绿化非常好,看起来就跟植物园一样,竹树岑岑,杨柳依依。

到了春天,就是最漂亮的时候,几十种鲜花盛开,鸟语花香。

一条小河在中心花园穿流而过,清澈见底,小河边的鹅卵石,完整无损。

其次,这里的人,从住户到保安,素质都非常高。

路面干净平整,没有任何垃圾。包括两边的人行道路绿化带,连一粒狗屎都看不到。

小区里种了很多瓜果蔬菜,像南瓜、丝瓜都成熟了,在路边一伸手就能够到,但没有人乱摘。

半秋感慨道:如果是在一般的小区,这些瓜果蔬菜可能不会安安稳稳长到这么大。

小区里的保安也非常有素质,遇上没有门禁卡的访客,会微笑开门,然后通过对讲机告诉院内的保安帮忙寻找临时停车位。

每个居民说话也都轻声细语。儿童主题乐园里,小男孩从滑梯上滑下来兴奋地叫着,妈妈立刻小声制止:嘘,现在是午休时间,小点声音。

都说买房看邻居,这里的邻居都是什么人呢?

他们大多是北大和清华的教授,还有八大院校的教授、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半秋说:

这样一个外观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边蕴藏的氛围和能量,是多少高档小区都比不上的。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有乔布斯幼时住硅谷的故事,所谓的“百万买宅,千万择邻”,生活在什么圈子,远比住什么房子更加重要。

房君做了这么多年家居媒体,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市区再烂的老破小,再小的学区房,永远有市场。

在很多人看来,住在一个“好地段”,往往意味着往优质的圈子和阶层靠近了一步,至于房子,好的装修就是最好的美容。

但住进好地段,真就能如愿获得优质的能量和圈层吗?

半秋在介绍上面那个小区时,用了两个词:高质量和罕见,这说明这种和谐高素质的氛围确实不易得。

韩国,某高档公寓内,就上演过截然不同的戏码。

这所公寓不仅环境极好,邻居非富即贵,随便碰到一个都可能是大学教授。

落魄画家徐熙载带着女儿搬到这里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机会无处不在”。

这个家庭住址就像一张含金量极高的社交名片,靠着这张名片,她去应聘美术老师的时候,校长笑脸相迎,当场就录用了她。

邻居是社会学教授,大力引荐她到知名的画廊去参与独立策展。

可就在徐熙载沉浸在这种“特权”中的时候,一盆冷水彻底把她浇清醒了。

有一天,她带着女儿去公寓的游泳池,却被告知,游泳池只对户主开放。

是的,这里的房子是她租的。

得知她并不是这里的业主时,女儿的朋友当场嘲讽:原来你也是“租赁虫”啊。

之后,女儿开始被“区别对待”。

同学孤立她,小区的阿姨也对她恶语相向。

孩子当然不明白租房和买房的区别,更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之间自己就遭受了这么大的恶意。

徐熙载为了减少女儿的伤害,便跟女儿约定:我们一起玩一个躲猫猫的游戏。

后来你再看到这个小姑娘的时候,就是她一个孤独地在小区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躲,不敢出声,也没人跟她玩儿。

这样的歧视,在这所公寓里,随处可见。

工作人员特意用一个巨大的兔子将小区的路隔开,一边的101栋里住的全是租户,他们只能走绿化最差的那条路。而且快递车不能进去,要拿快递只能自己搬。

那位社会学教授一直跟女儿灌输的观念都是:穷人集中在1-14层,房间号是1和2的尤其穷。

于是为了不让楼下的租户踏入他们的楼层,她要求在10楼的楼梯间加装防盗门。

结果有一次10楼发生火灾,大家才知道楼梯被锁上了,高楼层和低楼层的人差点都没能出来。

如果你以为歧视只发生在业主和租户之间,那就错了,业主和业主之间也有歧视链。

自诩为上等人的社会学教授,也会面对女儿的拷问:

我们什么时候能买到顶楼的房子?同学说住在20层以下的都是穷人。

以上片段出自韩剧《公寓很美丽》。

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富人住顶楼、穷人住地下室的场景,在韩国并不陌生。

准确来说,在每个地方,都不陌生。

房君看到过一个帖子:

博主说,他们公司属于福建入川的外来企业,很多同事被外派来蓉,不可避免,公司就给员工租房生活,基本都是一家人、或者两三个同事住一套房,都属于正常居住。

后来同事因为被楼上噪音骚扰,几次在群里提醒未果,依然我行我素,同事就在群里@了他们家,没想到这家老人就找上门来砸门,并语言侮辱,同事听不下去了,就推了一下,并没有摔倒。结果老人就报警了,还让物业不准许租房给他们,瞧不起租房的人。

博主觉得很搞笑,怎么因为工作正常租个房,还被歧视了。

原本以为只是偶然事件,结果评论区炸出了一堆有相似经历的人。

“去年,我们楼层因为有确诊,整栋楼都集中隔离,在转送车上就有人抱怨,是‘809的确诊了,还是个租户’,听上去就有点嫌弃。”

“业主物业费2毛,租户物业费2块。”

“是的,楼里脏乱差都说是租户干的。”

“我们小区业主说租房的人多了,不敢把孩子带下来玩。”

......

甚至,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北京买房鄙视链”。

位置上,在五环内or外?

朝向上,是纯朝南北,还是其他方向?

户型上,是别墅多户,还是小蜗居?

《三十而已》里,顾佳有一个“搬楼理论”:

我们搬进了这栋大楼,就是要过更好的生活,因为我们的辛苦,决定了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

每一个努力去住更好的房子的人,无论是租还是买,无论理由是什么,其本质都是为了向高质量的生活靠拢。

他们理想中的“高质量”,可能就如作家半秋所描述的那样。

只是现实往往残酷。

房君想说,任何圈层,都有一条无形的鄙视链。

你鄙视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在鄙视你。

所谓的攀比和优越感,稍微收一收,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卷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最后。

我觉得关于房子,最好的心态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尽最大的努力,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和家人一个避风港的人,永远值得尊敬。

愿大家都能住进“高质量”的房子,跟“有素质”的人当邻居。不在各种攀比和嘲讽中怀疑自我,找到最自洽的状态。

(本文转载自装个好房子,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