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兒女,幾乎成為當下年輕人,最流行的職業之一。

豆瓣小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將其定義為“一種新型脫產生活方式”——

指年輕人寄居父母傢中,以勞動換取經濟支持,例如主動承擔傢務活,主打陪伴父母等。

小紅書上,關於“全職女兒”的話題,已超過2000萬瀏覽量;

一位粉絲數僅349的博主,發佈“我媽讓我做全職女兒,一個月給我4000”的筆記後,收獲超2.6萬人的點贊。

底下有近5千條的評論,看法各異。

有人認為這是“新型啃老”;也有不少人覺得,這不過是一種“過渡狀態”;還有人羨慕“有傢人托底的感覺真好。”

我們聯系到“全職女兒”文煊,這是她和父母共同生活的第6年。

文煊今年36歲,單身未婚。

30歲那年,剛搬回父母傢,一晃五年過去,她笑說:

“沒想到30歲後,喜提一個新職業。”

在她看來,全職兒女,是每個人自由選擇的活法。

盡管與父母同住的矛盾無處不在,腦海中閃過無數次離開的念頭。但在這幾年裡,她也慢慢找到,與父母相處的平衡模式。

我們或許能從文煊的自述經歷中,瞭解作為全職兒女的真實處境。

從事業型女性到“全職女兒”,是我從未想過的身份轉變。

30歲那年,同齡人忙著結婚生孩子時,我選擇瞭搬回傢跟父母同住。

與其他人有些不同,我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才被迫成為“全職兒女”。

最早在2018年,小十歲的妹妹,準備出國留學,這意味著有三四年時間,父母身邊沒有子女相伴。

而我,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後,突然也想要停下腳步,休息一下。

很多外力的合成,促使我做出決定:從香港回到上海。

一開始我有些抗拒和別扭,這要追溯到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忙於生意,沒空管我,3歲大被送到全托幼兒園;10歲時又被送去英國倫敦讀書,一年回國一次,直到大學畢業。

獨立這個詞,打小刻在瞭我的骨子裡。

長大後,獨居生活成為常態。

22歲來到香港,競選港姐進TVB,入職世界百強WPP,3年後辭職創業。後來又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出差飛往世界各地,即便逢年過節也很少回傢。

可以說從小到大,我和父母極少長期生活在一起。

2010年參選香港小姐,進入前十|合照左一為文煊

反而是這五年,一傢三口同住一個屋簷下,我才有瞭真正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機會。

在傢的頭兩年,我沒完全閑著。

起初隻是感興趣,報考上戲表演進修班;第三年準備考研,居傢復習備考,再到成功上岸。

目前是上戲2021級表演系,一個大齡的在讀研究生。

研究生課程安排靈活,不上課的時候,我多數都在傢,一天能安排得滿滿當當:

早起遛狗喂狗,給爸媽做早餐,幫忙幹傢務活;教父母玩智能手機,偶爾陪爸爸打球,帶媽媽去看戲劇;把每天看到的新聞、最新的資訊,隨時分享給他們。

與媽媽的合影

最大的好處是經濟壓力小瞭。

對比過往,每月房租要去掉5萬塊,如今在傢包吃包住,我已經很知足瞭。

工作多年積攢下來的存款,也能負擔得起日常的開支,過節為爸媽準備點小禮物,每年帶他們出門旅遊一兩趟。

盡管現在收入減少許多,但大額的開銷也少瞭。

整體而言,生活也算過得舒適自在。

老實說,這幾年相處下來,我有過無數次想搬出去的念頭。

最持久的矛盾是結婚這件事。

臨近30歲時,我被催婚得最兇,有一年全傢出國旅遊,就因為我還沒有對象,被我爸在機場大罵不孝,甚至上升到傢族恥辱的程度。

雖然這幾年下來,他們的態度緩和瞭不少,言辭上不再那麼激烈,但平時在傢,總是有意無意提上一嘴:哎呀誰傢小孩結婚瞭、生娃瞭。

言下之意是,你也老大不小瞭,該抓點緊瞭。

在他們老一輩的眼裡,好像沒有婚姻,就沒有未來。

從我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都是“初戀定終身”,一輩子隻談一次戀愛,然後跟對方結婚成傢。他們那一代人,又好面子,自傢女兒年紀大瞭不結婚,遭受不住異樣的眼光和非議。

面對婚姻問題,我們都有改變。

我逐漸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也在學會接受現實,可能是這幾年看多瞭,身邊人離婚的、二婚的,沖擊到他們的婚戀觀,結瞭婚未必就有好結局,不如就看淡一些。

而33歲決定考研,又成瞭另一個導火線。

在進修班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確認瞭自己對表演的熱愛,才決定參加2020年的全國考研,報考上海戲劇學院的表演系。

但這一選擇,並不被父母理解。

他們覺得30多歲的人,再花3年時間,讀一個毫無用處的專業,懷疑我是在逃避社會責任。我爸甚至因此和我冷戰瞭大半年,我們就每天不說話,互不理睬。

緊張的傢庭關系是慢慢緩和的。從決定備考的那一天起,我天天忙著上課、自習和面試。剛好是因為住到一起,這些他們都看在眼裡,意識到我不是說說的而已,也就不再拿這件事來說我瞭。

第二年考研上岸後,隨之新的問題出現:

你考上之後能幹什麼?要繼續讀博、留校任教嗎?

倒退回幾年前,要是因為觀點不合,或是言語上起爭執,我根本沒有耐心去溝通。現在我會盡量放平心態,嘗試和他們解釋清楚。

我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式傢長,他們常常是嘴硬又心軟。

很多人不相信,作為帝國理工學院本科榮譽畢業的“學霸”,從小我媽對我說得最多的話是“你不行,你這樣考不上大學的”。

早年人生中很多重大的決定,或多或少都有他們來幹涉。但落在行動上,他們永遠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的人。

在我們傢,我是第一個正經的研究生,得知我考上後,他們其實是很開心的,給身邊的親朋好友打電話,主動告知這一好消息。

和父母同住的這五年多,我對他們的看法改變許多。

他們今年都60多歲瞭,處於半退休狀態。作為轉業軍人,從白手起傢,艱苦創業,到打拼瞭大半輩子,即便到瞭退休的年紀也不肯完全休息。

在我自小的印象中,爸爸媽媽很厲害,什麼都懂。但這幾年下來,我慢慢發現,他們正在老去。

我爸年輕時在職業籃球隊待過,記憶中還停留在他當年的狀態,球場上意氣風發,舉手投籃很輕松。

但上周我陪他去打球,能明顯感覺到,他的體力不行瞭,跳也跳不動瞭,投球時連籃筐都很難碰到。

和父親一起玩籃球

現在手機上的各種功能,我爸媽也都不太會用。

去年因為疫情封控,傢裡物資短缺,我就帶著他倆一起團購搶菜。我媽為瞭我,戴上老花鏡開始琢磨,怎麼玩抖音、小紅書等。

最遺憾的事是外公去世瞭。去年9月,他在傢中平靜離開,剛滿95歲。這一次,我就陪在他身邊,此前每個禮拜,都會去看看他,陪他說說話。

回想十多年前爺爺走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國外讀書,趕不上見他最後一面。那種感覺,像是填補上過去的缺憾。

見證父母的衰老,經歷過生死離別後,我的想法也在發生變化——自我的價值感,是會隨著人的不同階段而轉變的。

以前我會覺得,年輕就要努力拼搏,必須通過工作收入來證明自己。但在加班熬壞身體,甚至嚴重到進過ICU後,我開始反思,賺錢到底是為瞭什麼?

現在我不再那麼拼命瞭,如今在事業和傢庭之間,我會優先選擇後者。

因為我的父母正在老去,陪伴他們的時間更加寶貴。

工作日常|排練話劇

“全職兒女”能幹幾年呢?

就算傢裡經濟條件允許,父母全力支持,自己心理上也會有負擔。

我始終覺得,人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既可以在傢當全職女兒,也不怕在外做個打工人。

我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自己。

目前對我來說,是一個“過渡期”。因為這幾年在讀書,才能安心在傢和父母相伴;還有一年畢業,我也要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

演員是一個很被動的職業,論年紀我也沒有任何優勢。

後來我嘗試與自己和解,表演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但也會做好兩手準備,有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這樣人也會更有底氣,去接自己心儀的劇本,拍自己想挑戰的角色。

排練話劇、進組拍戲的日程不固定,可能是這一個月很忙碌,很快又進入瞭“失業”狀態。

往好處想,隻要有空閑,我都盡可能陪父母,這也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現在回頭看這五年,個中感受錯綜復雜。

但我很幸運,能有這麼個機會,做一回“全職女兒”,彌補年輕時在外而錯過的傢庭時光,和曾經與父母相處時產生的裂痕。

(文章來源:麥子熟瞭,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