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敬,心靜,心凈。

儒傢敬生進,道傢靜而境,佛傢凈如鏡。

儒傢提倡“仁禮安邦”,道傢提倡“無為而治”,佛傢提倡“萬法皆空”。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從中修煉,做到心敬,心靜,心凈,人生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01

儒傢敬

修己以敬;事思敬;執事敬。

儒傢講敬,有多重釋義。

一是敬重。

《孟子·離婁章句下》中提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敬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相互的態度,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

宋朝時期,有一個叫楊時的神童,四歲識書,七歲就能寫詩作畫。

程傢有兩兄弟,分別叫程顥、程頤。

他們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楊時也是其中一人。

當時正值寒冬,楊時和好友一同去請教程頤,看到先生在爐旁閉目養神,於是恭敬地站在們外等待。

等到程頤先生醒過來時,看到二人腳下的雪都積瞭一尺多厚,趕忙將二人請進屋內。

尊重他人,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開端。

程門立雪的故事由此廣泛流傳,人們學習楊時對老師的敬重,也體會程頤對學生的愛戴。

二是敬畏。

西漢著名政治傢賈誼曾言:“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我們要常懷敬畏之心,小到自我,大到自然萬物,有瞭信仰與敬畏,內心自然澄澈莊嚴。

《離騷》中,提到一位叫做禹的古代帝王。

禹治理天下,不僅善於治水,而且非常註重敬畏之心。

他說:“吾畏天命,故作克服。”

於是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

他吸取前人治水的教訓,發明瞭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

每一次的治理他都親力親為,他認為隻有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順應天命,做出正確的決策。

大禹花瞭13年的時間治水,在他的努力下,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廣雅》曰:“畏,敬也。”

“畏”也是“敬”,心存敬畏,就不會迷失自我。

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飛禽走獸,這都是世間自然的產物。

我們不可輕視,當懷有敬畏之心,方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02

道傢靜

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萬物根源就是靜,靜能生百慧。

水,隻有安靜沉淀,才能看清水底的東西。

人,隻有在內心清凈時,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史記》中曾記載武丁三年不言的故事:

在武丁繼位前,商朝發生過多次王位之爭,導致國力大衰。

武丁即位後,三年沒有說過一句話,每天上朝隻聽大臣的議論,自己從不發表意見,大臣們既鬱悶又恐慌。

其實武丁三年不說話是有原因的,剛上位的時候,覺得自己懂得少,就暫時蟄伏起來。

讓名相輔佐自己,他在旁邊觀察學習,積攢經驗,用心去分辨忠奸,從而選用真正的忠臣。

後來,武丁積累瞭很多經驗,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治理國傢,使得國傢一片欣欣向榮景象,被稱為"武丁盛世”。

武丁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大業,就是在於“靜”。

他既懂得面上的靜,不動聲色,暗自強大,也懂得心底的靜,不驕不躁,沉穩自如。

靜能生百慧,想要大智大慧,就必須從靜做起。

“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

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內心必然安靜。

靜可以讓我們擺脫世俗的煩惱,斬斷欲望的垢染,從而自性清凈,走到哪裡都是凈土。

人隻有靜下來,慢下來,多傾聽內心的聲音,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03

佛傢凈

古詩有雲:“若無閑事掛心間,便是人間好時節。”

佛傢的凈,是清凈純粹,不摻雜質,不留心事,方能在心中保有一片安寧之地。

真正透悟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無物,眼裡無事,走到哪裡都是凈土,身處何地都得自在。

從前,有一老者帶著弟子外出講學,老者名聲在外,慕名前來的人很多,其間座無缺席。

正在老者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上來一個年輕人,神情很不屑的說:“你講的都是些什麼,狗屁都不如。”

說罷,還撕爛瞭老者手中的書,隨後揚長而去。老者仔細的拾起瞭書頁,繼續講學。

後來,待眾人離去後,弟子憤憤的說:“真是太氣憤瞭,這人真是沒有素質!”

老者卻神情自若的說:“既然已經過去瞭,為何現在還要生氣呢?”

想來很有道理,老者內心清凈,事後便不再糾結,而弟子內心有所牽絆,故而鬱悶難解。

《菜根潭》中有言:“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所謂修行,就是摒除一切妄思妄念,事來,忠於本心,順勢而為;事去,清空自己,坦然自得。

行走於世,外界喧嘩吵鬧,外物變化無常,任憑風起雲湧,人聲鼎沸,內心始終能夠清凈淡然,純凈如水,方顯人生的大境界。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先敬,再靜,最後凈,隻有看破一切,跳出世俗,人生才會圓滿。

將儒釋道思想融會貫通,兼容並取,就能在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願你知儒傢敬,懂道傢靜,明佛傢凈,在世間尋得自己的緣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