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中期,有這樣一位詩人。
他號稱神童,七個月大就能認字,五歲學寫詩,九歲通音韻,十五六歲就寫出瞭名動蘇杭、流芳詩壇的名句。
既天資聰穎,又刻苦努力,在科考場上一路綠燈,二十九歲考中進士。
後來他號稱“詩魔”(意指他創作時極其投入,宛若“著魔”),一生留下詩歌3000多首,還把初戀女友寫進瞭《長恨歌》。
後來人說他詩裡旖旎繾綣,有萬種風情。
不讀,不足以體味世間百態。
他便是一代大詩人——白居易。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正月,雪花正漫天飛舞,河南新鄭縣城的白府傳來瞭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叫白居易的孩子降臨到瞭這個世界。
白居易出身世傢,爺爺白鍠曾官至縣令,父親白季庚則時任左武衛兵曹參軍。
白居易七個月時就能認出繁體的“無”字,爺爺以為是湊巧,又指瞭其他字給他認,竟是屢試屢中,惹得爺爺高興不已。
更可喜的是,這個天才少年還很用功,他常常因為讀書讀到太晚,導致嘴角生瘡。看著孩子用功的樣子,白傢長輩們暗暗覺得傢門振興有望瞭。
於是在朗朗讀書聲中,白居易漸漸長大。
轉眼,就到瞭12歲的年紀。
一天,白居易從學館回傢,在一條河岸邊認識瞭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姑娘名叫湘靈。
聽白居易說隻要他用功讀書,就能像蝴蝶一樣飛得很高很高,將來長大還要當比他父親大的官時,湘靈對他充滿瞭羨慕和崇拜。
可當白居易幫湘靈捉到一隻花蝴蝶時,她卻心生憐憫,哀求白居易放瞭蝴蝶。小姑娘的天真善良讓白居易念念不忘。
隨著兩人慢慢長大,白居易開啟瞭他最刻骨銘心的初戀。
湘靈出身貧民,兩傢人的傢境差距太大,白居易深知自己的父母很難突破門戶偏見。隻能先取得功名,然後再說服父母讓他迎娶湘靈。
在唐代,重人不重文的風氣尤為強烈。要想踏入仕途,除瞭勤學苦讀外,還得要有名師權要的引薦。
有一天,他無意中聽人說有個叫顧況的人,曾在長安做過官,與蘇州刺史的關系相當不錯。要是能得到他的賞識和舉薦,也許自己能很快地踏上仕途。
他立即整理瞭幾篇自己得意的詩詞,登門拜訪顧況。
剛開始,顧況有些瞧不起眼前這個毛頭小子,故意輕嘆道:“唉,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
直到他翻開白居易的詩稿,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映入眼簾: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驚艷道:“哎呀!有這樣的詩句,想在長安居住下來自然容易!”
有瞭顧況的舉薦,少年詩人白居易很快就聲名鵲起。但他和湘靈偷偷約會的事情也被母親發現瞭。
果然,母親以良賤不得通婚的理由,強烈反對他們結合。這讓白居易輾轉反側,既心痛又無奈。
於是他更加堅定,隻有早日考取功名,在外自立生活,才能為自己的愛情贏得機會。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年僅29歲的白居易一舉考中進士,是及第的十七人中年齡最小的。
時值中唐,安史之亂的餘震仍令山河動搖,藩鎮割據的形勢愈演愈烈。
但少年白居易涉世未深,他得意地寫下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這喜人的成績終於讓白居易惶恐不安的心落地。他希望能趁著這喜慶的氛圍,爭取得到母親的同意,將湘靈娶進傢門。
可事與願違,母親竟然先提出要白居易去相親,白居易不想破壞瞭傢中歡樂的氣氛,隻好找瞭個借口離傢,偷偷回鄉尋找湘靈。
沒想到因為戰亂,湘靈傢人去樓空,破敗不堪。
白居易從拾荒老人口中得知,湘靈一直沒有出嫁,而是舉傢逃離,不知去往何方瞭。
沒能見上思念已久的湘靈一面,白居易難過得不知說什麼好。
那天他心中空落落的,最後一個人獨自離去。
愛情無法順遂,但功名還是得接著考。
之後,白居易去往洛陽參加吏部選試。
路上,他偶遇瞭同為詩人的元稹。
回想起初次相識時,兩人以詠菊相遇,彼此同樣欣賞著秋季百花凋零後的孤芳,白居易心中不禁暗自稱奇。
一番交流之後,方知白居易比元稹大7歲,兩人遭遇相似,志趣相投。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白居易認定元稹是值得深交的朋友,當為瞭赴任而分別時,他依依不舍地寫下瞭《贈元稹》:
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從此,他們二人書信頻繁,唱和不斷,成為一生的至交。
和元稹的目標明確、鋒芒畢露不同,白居易雖也有志存高遠、滿懷激烈之時,但貫穿始終的,還是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公元806年,白居易35歲,卻依然單身,他默默堅守,期待著和湘靈再次相見。
那年,在盩厔縣擔任縣尉的白居易,和好友陳鴻、王質夫相約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玩。
仙遊寺清幽肅靜,僧人安然自在,一派太平之景。
可就在50年前,大唐第一美人楊貴妃卻因馬嵬驛兵變命喪於此、香消玉殞。
三人想到“安史之亂”,內心感慨萬千,白居易決定寫下唐明皇和楊貴妃淒美的愛情故事。於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就此誕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他寫的是唐玄宗和楊玉環,也是自己和湘靈。
很快,白居易的名聲隨著這首《長恨歌》傳遍朝野,甚至還傳到瞭隔海相望的扶桑國。
而元稹則因為鋒芒太露觸犯瞭權貴,引起宰臣的嫉恨,被貶為河南尉。
不久,元稹的母親也因長年積勞成疾去世。
連遭打擊使元稹原本靈動飛揚的神采瞭無蹤影,整個人瘦得差點讓白居易認不出來。
他十分心痛,勸元稹把公務和官位看得淡一點,別太較真。還時常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幫元稹度過難關。
之後,憑借過人的詩文才華,37歲的白居易最終被詔為瞭翰林學士。
真正地踏入瞭仕途,考取瞭功名。
有瞭功名,來相親的人也便多瞭起來。
但對於這些桃花,白居易始終抱持一個抗拒的態度。
因為他心裡還是放不下湘靈,哪怕背離母親的意願,他也要為自己的終身大事做一回主。
可湘靈不知身在何方,母親又以死相逼,白居易萬分無奈,在機緣巧合之下,最終迎娶瞭朋友的堂妹,一位名門望族之女為妻。
從此,湘靈成瞭白居易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三年後,白母在賞花時意外墜入井中,自此去世。
而湘靈,依舊杳無音信。
元和十年(815),當朝宰相被人當街刺殺。
事關國傢興亡、朝廷榮辱,白居易憤怒不已。雖官職不高,但他立即奏請緝拿刺客、懲治幕後的指使者。
這一下,終於被那些對他懷恨在心的人抓住瞭把柄。一頂“越職言事”(指白居易越權)的帽子扣在瞭他的頭上,於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刺史。
如此,這班人還覺得不解恨,以白居易的母親死於看花墜井,而他卻寫瞭《新井篇》和《賞花》詩,實在是大不孝為由,令他一貶再貶,最終追授江州司馬,從一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貶為不親實務的虛職。
這個荒唐的貶謫理由讓白居易氣憤不已。
他漸漸地看清瞭現實,對官場也越來越失望。
謫居江州時,一個雨過天晴的秋夜,白居易正與京城來的友人分別,忽然聽到江面的一條小船上傳來琵琶聲,那琵琶聲仿佛長安城中著名琴師彈出的弦音,他好奇不已,便引來琵琶女獻藝彈奏。
琵琶女千呼萬喚,終於坐定撫琴。
其聲悠揚悅耳,宛若仙樂,隻是不知為何會淪落至此。
原來,琵琶女曾名動京城,風光無限,追求者無數,年老色衰之後嫁給商人,並隨其來到江州。商人重利不重情,留給她的隻有孤獨。
聽完琵琶女的故事,白居易淚濕青衫。
一個從京城名妓到過氣歌女,一個從少年得志到中年被貶,曾在京城風光無限的兩人相遇於偏僻的江州。
此情此景,如不寫成一首長詩,著實是浪費瞭命運的捉弄。
於是乎,《琵琶行》應運而生。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說的是琵琶女,也是自己,更是在這濁世中浮沉的蕓蕓眾生。
且在那琵琶女的眼色裡,他似乎又想起瞭那個年少時便撥弄瞭自己心弦的女子。
多年的浮沉,白居易累瞭。
在仕途人海中穿行,隻剩一點執念。
此時他已年過六旬,兩鬢斑斑。
一天,白居易回傢,發現官舍的院內晾曬的物品中,居然有一雙舊鞋子,那是最後一次分別時湘靈專門為他縫制的。
他不禁百感交集,兒時的一幕幕又回到瞭眼前。曾經許下承諾要娶之人,卻耗盡終生都沒有實現,甚至連她身在何方都不得而知。
在眾多野史中,對湘靈的結局眾說紛紜。
有人說湘靈最後客死他鄉,有人說她削發為尼。
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她與白居易的這段戀情,終究是無果而終。
徒留一聲嘆息。
而摯友元稹於大和五年(831)七月,在武昌軍節度使任上突遭暴病身亡,終年53歲。
白居易聞此噩耗,久久不能自已。
在元稹去世後的第九年,69歲的他又一次夢見瞭老友,夢醒後他見自己眼角尚有淚痕,於是寫下瞭那首著名的《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回想此前雖然山河路遠,相隔遙遙,但並未讓他們的感情有絲毫的淡漠。而如今天人永隔,隻能以夢來慰藉相思之苦。
人生總是出其不意。青年白居易意氣風發想要有所作為時,卻遭遇重重障礙;而到瞭晚年淡然處之時,官運卻不請自來。
朝廷重用他,太子也關照他,可面對官場上那些相爭的朋黨、專權的宦官,白居易已無心和他們周旋瞭。
辭官,歸隱,獨善其身,這是他最後的選擇。
會昌二年(842),72歲的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給半俸,結束瞭他一生的官宦生涯。
會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安詳地閉上瞭雙眼。
永遠地離開瞭人世,享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的一生,有十六歲就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驚艷眾人的高光時刻;
也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愛而不得的終身遺憾;
更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見如故的惺惺相惜。
人生從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宦海浮沉亦皆是常態。
無論是少年得志,還是中年被貶,抑或是老年辭官,白居易以他的隨遇而安和豁達心態平穩地度過瞭這一生。
這於他,是酣暢淋漓;
給我們的,是不朽的詩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