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裡
松、竹經冬不凋
梅耐寒而開
故有“歲寒三友”之稱
它們不僅常出現在詩詞繪畫之中
也會現身在許多工藝品中
01
歲寒三友
在這個瓶子上集齊瞭
歲寒三友
是君子品格堅貞的象征
始見於宋代林景熙《五雲梅舍記》
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
修篁釋義為修竹,長竹
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就以松、竹、梅為主題
以清新雅致的美學風格
把歲寒三友的高貴品格
表現得一氣呵成、淋漓盡致
瓶中部繪有松、竹、梅
並襯以芭蕉、山茶和山石等
其中的松樹,松針細密
竹幹多一筆勾勒而成,竹葉疊壓成林
梅花層次豐富、優美動感
搭配上蕉葉紋、波濤海水紋等紋飾
一眼望去,畫面簡單而不繁復
幹凈利落、細膩傳神
這是現存唯一一件帶有蓋子
並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裡紅梅瓶
采用釉下彩裡的釉裡紅手法燒制
紅色與白色相襯,對比強烈
不過,這紅色怎麼有點發灰?
繼續下滑探究↓
02
瓷中貴族釉裡紅
究竟是什麼紅?
釉裡紅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
一種瓷器釉下彩裝飾
是最難燒成的品種之一
怎麼個難法呢?
讀完制作過程就懂瞭↓
元代的燒制工藝並不成熟
紋樣多有暈散的現象
這是因為作為呈色劑的氧化銅
對窯內的氣溫要求極高
溫度低,色澤會發黑
溫度高,紋樣易發散
明洪武早期,釉裡紅瓷器盛極一時
但因燒造技術還未成熟
會出現顏色偏黑灰的現象
永樂宣德年間,技術逐漸成熟
不料明中期後,這項技術一度失傳
直至清代康熙年間,才得以恢復
且技術逐漸成熟,色澤純正
△清康熙 釉裡紅雲龍紋缽缸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 釉裡紅海水龍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03
由實用器到陳設品
梅瓶有哪些變化?
梅瓶
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
是古代瓷器中
兼具使用和觀賞功能的器具
最早出現於唐代
流行於宋、元、明、清時期
梅瓶的容量大、易於封口
肚子大底部小,便於搬運
因此,宋代時主要用作盛酒器
還被稱為“酒經”“經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清沽美酒”瓶 上海博物館藏
到瞭元代
受到景德鎮制瓷業發展的影響
梅瓶上腹更為飽滿
還出現瞭以青花為主的品種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湖北省博物館 點擊查看
明代,是梅瓶燒造的高峰期
此時梅瓶還仍作為酒器使用
不過用作擺件、墓葬品的比重增加
直至清代
梅瓶不再用作酒具
而演變成賞玩的陳設品
天寒地凍,花木凋零
梅瓶之上的“歲寒三友”
依然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來源:央視新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