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1時27分,迎來冬至節氣。 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冬至是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我們的祖先也總是從這一天開始“數九”,記錄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數九”數的是希望,心中裝著對春的期盼,不疾不徐,日日數到暖,靜候春日來。

執一筆純真,畫一隅煙火,贈你一方生趣。

央視新聞《夜讀》X水墨畫傢皇小小

特別呈現

徐立京 徐冬冬 節選自《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冬至初候 蚯蚓結

當太陽運行至黃經 270 度,到達冬至點。古人賦予瞭冬至格外隆重的意義,有“冬至大如年”的講究。從皇傢的祭祖祭天到民間的團圓、拜歲、賀冬,豐盛的食物伴隨著特別的禮儀,使得“冬至節”成為一年中為數不多的“大節”。

這樣的隆重,不僅僅因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測定的一個節氣,也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自然與人文內涵。

冬至,太陽到瞭最南端,北半球的白晝到瞭最短的時候。冬至以後,太陽將轉頭一路向北,陽光的照射與白晝的時間將一天天增加,生命的活動也將開始緩緩由衰轉盛,由靜轉動。

以冬至為界點,天地之間開始瞭新的輪回!

古人雲:冬至節,春之先聲也。這樣的認知,正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冬天到瞭,春天還會遠嗎”異曲同工。

然而,籠罩天地的肅殺陰寒之氣卻仍然是劇烈的,甚至更加濃厚瞭。聰明的先人用冬至初候“蚯蚓結”的物候現象,提醒人們這一點。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交相結而如繩也。

這一物候總結所隱含的辯證思維,帶給我們深沉的思考。

冬至二候 麋角解

冬至二候“麋角解”的時節,正是“一九”,最冷時刻的伊始。此時,屬陰的麋感受到陽氣的生發,開始掉角。

還記得夏至初候“鹿角解”嗎?那時恰恰相反,是屬陽的鹿感受到瞭陽氣始衰、陰氣漸發,鹿角便開始脫落。 

夏至、冬至,都是氣候轉換大輪回的開始。這樣本質性的轉換和相接,本應驚天動地,卻來得不疾不徐,步履從容。 

夏至之後,天氣並沒有立刻變得涼快起來,反倒是酷熱更甚,自此開始的伏天讓人們領教瞭什麼叫作炎熱,什麼叫作苦夏。 

同樣,冬至之後,冬日的嚴寒也並未減少,反之,正是從此時才開始“數九”,隨後漸漸進入最冷的“三九天”。 

於是,就出現瞭這樣的現象:陰氣的生長伴隨著極熱的煎熬,直至走過小暑、大暑迎來立秋,而陽氣的生長則伴隨著至寒的考驗,需要經過小寒、大寒方能等到立春的來臨。 

夏去秋來,冬去春來,時光的更迭,生命的四季不被最濃厚的“熱”蒸烤過,不被最嚴酷的“寒”刺痛過,似乎就無法迎來新的開始。 

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也是生命的成長之道。

冬至三候 水泉動

當極寒把人們紛紛驅趕到室內“蝸居”,讓人貪念著那不可或缺的溫暖之時,智慧的先人用一個美麗的物候現象,給我們帶來瞭寒冬裡的喜悅:冬至三候“水泉動”。 

聽!那山泉流動的聲音,叮叮咚咚,在漫天的飛雪和滿眼的蕭瑟裡,是多麼美妙的音樂,天地似乎頓時就生動瞭起來。 

其實,山泉流動的樂曲在此時此景中並不能聲聲入耳,還隻是存於心中的一個想象,冬至三候“水泉動”講的是深埋於地底的水泉,因為陽氣的萌發而溫熱地流動。我們眼裡所見到的,仍然是嚴冬冰封,耳裡聽到的,仍然是呼呼的北風。 

但這樣溫熱的泉流,已足以讓生命欣喜,讓天地靈動!

 

泉是有靈性的,它感一陽生發而湧動,卻潛埋在冰層山巖之下,這便是冬之“藏”。生命自然要從天地法則中悟得“冬藏以蓄生長之勢”的道理,故古人雲,冬至前後,君子當安身靜體。 

“水泉動”的時節有著多重的美感,自然的,人文的,哲學的。我們不妨釋放出自身本應具有的創造性和感知力,閉目凝神去想象泉水靈動的聲音,穿過厚厚的冰層、雪原、山石,在數九嚴冬裡去感知那跳動著的溫熱心,那是生命存在的依歸。

冬至,慶祝的是

我們又有瞭一次機會

再次出發

跟著一天天變長的白天

一點點增添行動

在土地裡收獲,在信仰裡生長

央視新聞《夜讀》X科普博主@一方見地

特別呈現

傢人閑坐,燈火可親。包湯圓,煮水餃,吃火鍋,驅寒暖心,熱熱鬧鬧,人間美事。

安身靜體,休養生息。古人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忙瞭一年瞭,記得給勞累的身心一個休憩的空餘。

及時添衣,健康無虞。天寒地凍,願你有衣暖身,有人暖心;願你愛護自己。

數九待春,如意安康。一幅《九九消寒圖》,可以讓你詩意地度過漫漫長冬。

一天一筆,寫完就到春天啦

圖自/故宮博物院

準備禮物,以迎新年。冬至意味著一年將盡,新年瞭,給自己、給傢人、給朋友準備一份暖暖的心意吧。

冬至,福至!

祝你:心有所念,皆如所願。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