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儒

  土味舞蹈、土味視頻、土味小說……夾雜著土味、魔性的網絡流行文化,正成為文化出海的“流量密碼”。有人表達瞭支持,有人樂此不疲,但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來自中國的土味文化在海外廣泛傳播,容易加深海外網友的刻板印象,對國人形象的塑造百害而無一利。眾說紛紜之下,我們應該怎樣助力文化出海?

  墻內開花墻外也香

  搖花手、扭腰、擺胯。近期,半崴不崴的舞步和濃厚中國風的背景音樂結合,“科目三”走紅網絡。發源於廣西的“科目三”並非駕照考試中的科目三,而是一種魔性舞蹈,輕松灑脫的步伐,富有個性的表達方式,讓不少人在舞動中找到瞭自由的感覺。

  魔性和歡樂是土味舞蹈的精髓所在,舞步和配樂的質量並不重要。“科目三”甚至不是一支完整的舞蹈,動作也不受特定舞蹈類型束縛,人們可以跟著音樂自由隨性地舞動。土味舞蹈以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沖淡瞭主流與非主流的分界線,用快樂的氛圍引起普羅大眾的情緒共鳴。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科目三”作為一種來自中國的時尚符號,在海外掀起瞭一陣模仿熱潮。憑借強烈的律動感和勁爆的音樂,這種頗具觀賞性的“非主流”文化讓海外網友感受到瞭跳舞時的快樂、瀟灑和熱情。有國外網友稱,當地年輕人隨時隨地跳起“科目三”,或是在大街上即興起舞,或是編排成校慶節目;也有拉丁舞世界冠軍、世界級芭蕾舞劇團在舞臺上傾情表演,讓“科目三”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

  目前,“科目三”這一標簽在某海外社交平臺的瀏覽量超過三億,關聯二十多萬條相關創作。在這種“墻內開花墻外也香”的趨勢下,很多外國人跳“科目三”的視頻在國內流傳,進一步助推其在國內持續升溫,登上社交平臺熱搜。

  “科目三”火爆全球社交網絡,乍看之下,傳播數據令人驚訝,實質上並未脫離爆款內容的傳播邏輯。回看近幾年的文化出海成果,不難看出,土味文化已經成為一大潮流。除瞭“科目三”和其背景音樂《一笑江湖》,《我姓石》、“恐龍扛狼”、黑桃A等短視頻“神曲”也曾在海外走紅,作為土味音樂的代表,打破瞭文化隔閡的同時,帶去瞭來自中國的網絡流行文化熱潮。

  文化出海,必須帶點“土”?

  雖然有一種觀點認為,文化出海應以高雅的內容為主,保持一定格調,但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比於厚重、有質感的主流文化,短小精悍的土味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更為如魚得水;不少主流文化也是在被土味“魔改”後,才能在海外互聯網平臺煥發新活力。

  以《一剪梅》在海外出圈為例,歌曲翻紅並非因為原唱,而是一位名為“張愛欽(蛋哥)”的網友在十秒的短視頻裡唱瞭兩句《一剪梅》的經典歌詞。視頻中,誇張的特效、冰天雪地的背景、走調的歌聲,讓視頻同時傳達出蕭索、無奈等多種情緒,激發瞭不少海外網友的好奇心,一度讓“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成為歐美年輕人表達無可奈何心情時愛用的網絡流行語。

  “土味”出海不隻是音樂領域的現象,在影視、文學等領域,也成瞭一大規律。經典古裝劇《甄嬛傳》因制作精良在內地成為播出“常青樹”,卻因故事情節難懂、歷史背景復雜,在海外流媒體平臺上線後反響平平。與之相反的是互聯網微短劇,以冒險、復仇、成長等故事為主線,憑借時長短、情節直白刺激等特點,打動瞭不少缺乏“知識儲備”的海外觀眾;今年11月,來自中國的真人短劇應用“ReelShort”甚至躍居美國iOS下載榜單第3名。

  隨著短視頻在世界各地普及,話語權下沉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普通人的喜好在哪裡,熱點就在哪裡。文化話語權被讓渡給普通人,“接地氣”的選擇成為主流。新的文化傳播規律就此出現——越是接地氣、通人情、帶“土味”的文化內容,受眾范圍就越廣。

  國際傳播中,語言是一道難關,讓本土特色的文化符號為外人理解,翻譯和本土化轉化是重要一步。但是,土味音樂搭配魔性舞蹈動作,在海外用戶不理解中文的前提下,也不妨礙他們跟隨富有節奏感的土味音樂模仿。簡單隨性的舞蹈動作,更是引發廣大海外網友“再創作”,釋放出更大的活力。

  當土味變成一門藝術

  土味文化在全球盛行,“全球審美降級”的觀點應運而生。承認、接受並傳播土味文化,真是一種“土”的行為嗎?

  事實上,土味舞蹈的內核正在發生變化,新的面貌吸引更多網友加入翻跳土味舞蹈的行列。過去,土味舞蹈的配樂以“口水歌”為主,膚淺、俗氣是留給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如今,不少舞蹈選取改編後的經典歌曲、古典音樂作為配樂,逐漸擺脫低俗標簽的同時,讓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雅俗共賞。土味舞蹈的“招式”也積極融合瞭多種舞蹈元素,拒絕單調的“搖頭晃腦”,轉而尋找土味與藝術的平衡點。

  不難看出,土味舞蹈能夠為人喜聞樂見,甚至登上廣闊的國際舞臺,正向創新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本次“科目三”的背景音樂《一笑江湖》為例,“江湖一笑浪滔滔,紅塵盡忘瞭”“劍起江湖恩怨,拂袖罩明月”等歌詞,以及帶有鮮明古風元素的旋律,都給“科目三”打上瞭濃厚的“中國風”烙印,吸引瞭不少海外受眾。

  土味文化出海,靠的是強大的文化自信。在以藝術經典、歷史遺產為代表的主流文化出海接連取得成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已經不介意土味文化加入文化出海的大潮,而是鼓勵多元化的形象塑造。土味文化展現出瞭一種富有煙火氣的生活方式,與陽春白雪形成瞭互補。“土”並非貶義,而是一種方式。文化出海最後的落腳點,在於內容實質,而非過程,隻要能“土”進人們心坎裡,文化就擁有瞭旺盛的生命力。

  不過,在“科目三”及同類土味文化促成瞭全球性文化交流的同時,人們也必須意識到,目前的土味出海依然停留在淺層。“科目三”能夠在短短幾個月內引發模仿跟風熱潮,與互聯網平臺的社交功能不無關系,海外跟風者大多是為瞭追趕潮流,對其中的音樂和舞蹈有多少理解和認同,依然有待觀察。目前看來,“土味”文化若想在海外土壤中長盛不衰,依然充滿挑戰。

  一味沉迷於土味文化“出海”,容易導致文化內核空洞,喪失文化的藝術性,徹底淪為人們閑餘之時的樂子,而非國傢形象的正向展示。文化出海的內容和形式可能會隨時代一同變化,但亙古不變的要求是創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好作品。中華文化揚帆出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再創作、深加工,為文藝創作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擔負著文化傳播的使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