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是敦煌“頂流”

是敦煌壁畫上出鏡率最高的形象

飛天是“何方神聖”?

都叫飛天為啥長得千差萬別?

讓我們跟隨這四身飛天

一起來瞭解他們的“傢族譜系”

❀❀❀❀❀

 

飛天散花 舒展飄逸

這是描繪在莫高窟第320窟南壁上的

盛唐時期的飛天

畫師巧妙地利用瞭畫面上沿狹窄的空白

讓這四身飛天

以對稱的形式在空中飛翔

四身飛天兩兩成組

前者回首顧盼,揚手散花

後者舉臂騰飛,追趕嬉戲

充滿歡樂、自由、吉祥的氣氛

這四身飛天軀體輪廓清晰

姿態優美,裝飾華麗

這是盛唐之美

雲氣升騰,衣帶隨風

舒展飄逸,雍容華貴

△南壁中間繪釋迦牟尼樹下說法圖,兩邊繪滿千佛。釋迦牟尼佛位於正中,形象高大莊嚴,正在講經說法,兩邊是聽法的天人和護法天人。

他們不是整個畫作的主角

甚至因為原色變黑而被稱為“黑飛天”

但這依然不妨礙他們成為

敦煌壁畫中“最美的飛天”

❀❀❀❀❀

 

敦煌的“頂流”原本是“氣氛組”?

說飛天是敦煌“頂流”

不僅是因為後人的模仿、創作

不斷從中汲取養分

恐怕還有一個原因

他們“飛”在洞窟頂部和四壁上沿 姿態萬千

位置夠“頂”,隨心而“流”

△唐 莫高窟第329窟 飛天蓮花紋藻井

實際上,“飛天”在佛教裡

原本是不太重要的形象

他們來自古印度

最開始叫作“天人”

△古印度 “天人”的形象(圖片來源:總臺《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

翻過崇山峻嶺 走過雪山荒漠

“落戶”敦煌

△敦煌莫高窟

《洛陽伽藍記》是南北朝的佛教史籍

據其記載,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

十方諸國的神仙都飛過來聽佛說法

△隋 敦煌莫高窟第420窟飛天(圖片來源:總臺《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

飛來時,他們或在天上撒花、舞蹈

或是拿著各種器物進行供養

婀娜多姿

❀❀❀❀❀

 

敦煌飛天是多元文化形態的“反應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這片盛大輝煌之地

從不拒絕思想的碰撞 文明的交流

“天人”飛過恒河水

掠過菩提葉

在敦煌與多元文化相遇

幻化成從容和諧的美

融入瞭氣韻生動的中國畫

△北涼 莫高窟272窟飛天 (圖片來源:總臺《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

從北涼到北魏

深受印度、西域飛天的影響

敦煌飛天頭上畫圓光 相貌更像西域人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飛天(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飛天(圖片來源:總臺《中國國寶大會》)

從西魏到隋代

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相交流、混融

敦煌飛天兼有西域風格與中原風格

飛天開始變得修長柔美

△唐 莫高窟第172窟飛天(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唐代,特別是初唐到盛唐

敦煌飛天形象進入“成熟期”

這是飛天的藝術形象最完美的階段

完全中國化,盤旋飛舞在上界明空之中

△元 莫高窟第003窟北壁飛天(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而從五代到元

這一時期的敦煌飛天形象

開始出現相對程式化的趨勢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也是思想文明交融的百花園

更是飛天藝術發展的匯聚地


來源:央視新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