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是全國制造業標本城市,“有傢就有佛山造”是對佛山制造業最好的詮釋。地處佛山西南部的九江鎮,位於珠江兩大支流——西江、北江的交會處,擁有通江達海的獨特地理優勢。作為佛山的“南大門”,改革開放45年來,一批批“佛山制造”源源不斷從九江口岸出發,遠銷全球。

今年57歲的鄺塑雄是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九江監管科的一名關員。從小鄺到老鄺,鄺塑雄前前後後在九江監管科工作瞭近20年,見證瞭九江口岸從一個生鮮散貨碼頭到內河大港的改革變遷。

鄺塑雄對進出口貨物報關單進行核對

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河湧縱橫,盛產各種魚類,九江鎮更是全國著名的淡水魚苗之鄉。上個世紀70年代,國傢作出“部分企業和縣社試辦出口工業品專廠、專車間和農副特產品生產基地”的決定,當時佛山南海縣的塘魚、冬瓜等農產品被納入廣東省外貿生產基地項目。

為保證出口農食產品的新鮮,盡可能縮短從生產點到出口點之間的距離,南海縣計劃設立直通港澳的水運碼頭。1979年12月,南海九江進出口貨物綜合裝卸點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開航運營,成為佛山首批對外開放口岸之一。同年,廣州海關駐南海縣九江工作組成立,開始進駐九江口岸開展海關監管服務工作。

20世紀80年代的九江口岸

“當時九江口岸主要是出口本地產的塘魚、傢禽、蔬菜等貨物,是佛山地區重要生鮮散貨碼頭,有些運輸船還是漁船改造的。”1987年3月,21歲的鄺塑雄成為一名海關關員,職業生涯的首站就是在九江碼頭。

“聽前輩說,九江碼頭剛開始運營的時候,海關監管場所面積隻有200平方米,辦公樓還是臨時租借的民房,出瞭碼頭周圍都是桑基魚塘。”鄺塑雄回憶道,“當時公共交通不發達,大部分的關員們住的地方離九江口岸又比較遠,為瞭不影響工作,他們都是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回傢一次。”

盡管起步的條件很艱苦,但鄺塑雄和同事們並沒有抱怨,而是根據生鮮農食產品易腐難儲存等特點,不斷改進監管模式,積極提升通關效率,讓“佛山味道”帶著“鮮”味成為港澳同胞和東南亞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我還記得我在九江口岸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南海外貿進出口貨物就超過瞭40萬噸,同比增長瞭2倍多,之後更是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講起當年的“威水史”,鄺塑雄的話匣子立馬就打開瞭,“當時的海關關員心裡都憋著一股勁,想著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為國傢做出應有的貢獻。”

鄺塑雄(中)和同事對進境船舶進行登臨檢查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佛山的對外貿易年年擴大,並在產業結構方面不斷優化,以適應港澳和國際市場的需要,除瞭農副產品外,五金,機械、化工產品也開始大量出口。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業的支撐。以九江口岸為代表的珠江內河碼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瞭更加便捷的跨境物流支撐。一方面塑料、鋼材、皮料等大量進口原材料通過九江口岸進入佛山企業的生產車間,另一方面傢電、服裝、傢具等工業制成品,通過九江口岸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一艘又一艘滿載原材料和工業制成品的船舶,承載著“佛山制造”的美譽走向世界。

現如今的九江口岸全景

“得益於佛山發達的制造業,便利暢通的物流通道。九江口岸的外貿貨運量增長很快。我記得2007年的時候,那一年九江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首次突破100萬噸,進出口貨值首次突破瞭10億美元。”鄺塑雄感慨道。面對快速增長的進出口貨運量,鄺塑雄和同事們主動融入改革開放發展大局,在上級部門的部署和安排下,積極投入集中報關、通關無紙化改革、“互聯網+易通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全國通關一體化等改革中,結合九江口岸監管實際不斷提出對策和建議,探索出更適合九江口岸的貨物流轉模式,為佛山開放型經濟發展貢獻海關力量。

“以前我們需要對集裝箱挨個進行掏箱查驗,既費時又費力,快速增長的貨運量對海關監管提出瞭更高的要求。”鄺塑雄說,當時國內其他口岸已經開始利用海關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H986)等科技設備進行非侵入式查驗,不僅提高瞭貨物的通關效率,還幫企業節約瞭不少物流成本。2013年,鄺塑雄被選為南海辦事處H986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如何推動南海區第一臺H986設備落地,是鄺塑雄心裡日思夜想的問題。

“在建設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時,由於此前南海地區從未建設相關建築類型,所涉及的建築性質無法確定,在項目報建上遇到瞭困難。”為瞭盡快讓H986投入使用,鄺塑雄和同事們翻閱大量資料,加班加點進行項目選址論證,多次溝通聯絡南海區各部門開展項目協調會。

經過多方的協調努力,2013年12月11日,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率先在九江口岸投入運行。H986投入使用後,九江口岸迎來瞭新的發展契機,進出口貨物“管得住、通得快”,口岸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2015年,九江口岸外貿貨運量首次突破200萬噸,達到瞭242萬噸,相比2013年增長瞭55%。

2013年12月11日,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率先在九江口岸投入運行

近年來,由於運輸方式的擴展和運輸結構的調整,公路、鐵路、航空等貨物運輸突飛猛進,同時受限航道水深不足,大型國際貨輪無法直接駛入珠江內河碼頭進行裝卸,傳統內河水路運輸方式受到極大挑戰。以九江口岸為代表的內河碼頭,如何載動“佛山制造”這艘萬億級巨輪乘風破浪,成為瞭鄺塑雄和同事們面臨的又一難題。

“九江口岸每年有近6成出口貨物需通過駁船運至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進行轉關出口,流程較為繁瑣耗時。能不能從通關模式改革入手,把‘出海口’搬到企業‘傢門口’?”有瞭解決問題的思路,鄺塑雄和同事們開始著手研究可行路徑,大量收集九江碼頭經營單位、進出口企業對物流方面的需求,及時反饋給上級部門。廣州海關在調研瞭解到相關情況後,決定在九江口岸推廣以南沙港為樞紐港、珠江內河碼頭為支線港的“灣區一港通”物流模式。

得知這一消息後,鄺塑雄和同事們欣喜不已,開始仔細研究可行性實施方案,全流程指導九江碼頭經營單位做好項目啟動準備工作,積極向進出口企業介紹“內河—海運”港口聯運優勢,助力企業打通“南海九江—南沙”快速供應鏈物流通道,推動“灣區一港通”項目在南海九江快速啟動。

2022年3月2日16時許,11個裝有小傢電、瓷磚等貨物的集裝箱首次采用“灣區一港通”模式,從九江口岸出發通過駁船載運駛往廣州南沙港,在南沙港換裝國際班輪後離境運往東南亞地區。這標志著佛山九江口岸與廣州南沙港之間的“灣區一港通”項目正式啟動,佛山地區的進出口貨物可以直接共享南沙等一線海港的物流航線資源,補齊瞭佛山不靠“海”的航運短板,從而讓佛山的產業優勢與沿海口岸物流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暢通粵港澳大灣區物流鏈供應鏈。

2022年3月22日,九江口岸與廣州南沙港的“灣區一港通”項目正式啟動

“過去,我們辦理報關手續需要在佛山、廣州之間兩地跑。現在采用‘灣區一港通’模式後,隻需要在九江報關,經駁船運抵南沙港便可直接裝船出海,有效降低瞭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佛山市南海必得福無紡佈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王桂貞說。

“灣區一港通”模式啟動以來,截至2023年11月,九江口岸已累計運輸貨物超過4萬標箱,降低企業通關成本20%以上。同時,船務公司的駁船等泊時間減少,周轉率提升,每個航次平均等候時間節省5—6小時,平均單航次節省成本1500多元。

在便捷高效的跨境貿易物流體系助力下,今年已“44歲”的九江口岸煥發瞭新活力,今年前11月,九江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超23.06萬標箱,貨運量超233萬噸,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鄺塑雄(左)和同事對進口木方進行查驗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九江口岸也已借著改革開放這股春風走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四十餘載,發展成為珠江流域重要的內河港口,服務佛山地區及珠三角周邊制造業集群聯通世界的窗口,可謂“老樹新枝花更明”。而鄺塑雄和同事將繼續在九江口岸這片熱土上揮灑自己的汗水,守護珠江“黃金水道”的安全暢通,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