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效益的外溢,這種合作交流的觸角也延伸到越來越多的國傢,一個以“一帶一路”為標簽的龐大商業圈正逐漸形成。對民營企業而言,積極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之中,既是對政策的響應,也是擁抱市場的體現,更是民營企業走向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中國光大銀行原副行長 武健

“一帶一路”共建的十年,不僅提升瞭各沿線國傢和地區的互聯互通,經貿投資合作潛能也得到有效的釋放。伴隨著“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效益的外溢,這種合作交流的觸角也延伸到越來越多的國傢,一個以“一帶一路”為標簽的龐大商業圈正逐漸形成。對民營企業而言,積極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之中,既是對政策的響應,也是擁抱市場的體現,更是民營企業走向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的不斷延伸,民營企業在新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也成為國際國內雙循環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01

“一帶一路”的推進改變瞭

我國外貿規模和結構,優化瞭外貿業態,

民營企業成為我國外貿穩增長的堅實力量

十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傢的貨物貿易規模屢創新高,服務貿易蓬勃發展,為全球開放合作和經濟復蘇註入瞭新動能。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其中,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3%,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值連續14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傢進出口14.32萬億元,同比增長3.1%,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高至46.5%;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6.34萬億,同比增長6.1%,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3.1%。民企成為外貿穩增長、優結構的主力軍,尤其是隨著我國技術創新持續深入,貿易便利化政策陸續出臺,民企運用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多種新業態、新模式,開創瞭對外貿易新局面。

一是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現瞭小商品出口便利化的革命性突破。該方式針對小批量、多品種的小商品拼箱出口,配套多個部委的貿易便利化改革政策,具有“外貿成本減少、通關便利快捷、物流配送暢通”的特點,大大提升瞭小商品出口便利化水平。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5098.6億元,同比增長35.5%。目前,義烏的外貿出口主要采取這種模式,它匯集瞭210多萬種商品和2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采購商,超過98%的市場經營主體為民企,外加便捷的運輸和暢通的物流,被譽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二是數字跨境貿易平臺推動傳統貿易轉型升級。民營科技企業借助於跨境貿易平臺、物流以及支付手段的不斷創新,快速推進跨境電商業務,助力傳統外貿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民營商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促進瞭自身內外貿易的融合,為沿線國傢和地區經濟貿易帶來瞭新增長點。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17.7%。

三是海外倉成為跨境貿易降本增效的重要選擇。跨境電商模式升級換代,供應鏈的節點優化是關鍵要素。海外倉憑借自身特點,不僅解決瞭商品的海外倉儲、配送等物流的痛點,還通過綜合服務平臺解決跨境電商在海外倉出口面臨的數據歸集、出口退稅、收結匯等難點問題,成為潛力較大、帶動作用較強的外貿新業態。據統計,跨境出口有40%的訂單從海外倉發貨,2022年我國海外倉數量已超過2400個,在北美、歐洲、東亞等地區的海外倉數量占比將近90%。

02

“一帶一路”推動民營企業融入雙循環,

實現瞭優勢產能合作和過剩產能轉移,

重塑和延伸瞭我國的產業鏈

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已連續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已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部類的國傢,為我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協作和開展國際化經營奠定瞭重要基礎。近幾年,民企憑借其靈活的商業模式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成為重塑產業鏈的重要力量。2022年中國制造業五百強中,民企占72%。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傢需求以及地緣政治變化,民企積極出海佈局,重塑或延伸產業鏈。一是轉移出部分低端產業,促進瞭國內產業升級和過剩產能轉化,形成更多出口高附加值中間產品;二是跨境實施產業鏈多地備份,降低瞭針對我國產業鏈的保護主義和制裁風險。同時,為防止斷鏈脫鉤,我國通過擴鏈、補鏈、強鏈,不斷提升產業鏈集成效益,形成瞭一批在產業鏈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專精特新”民企。據工信部統計,目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傢,小巨人企業1.2萬傢,民企約占比95%;三是“一帶一路”新的八項行動提出瞭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項目,強調以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方式利用資金支持共建,這些新方向、新提法為民營企業參與共建打開瞭新的市場空間。

03

民營企業充分展示“數字經濟“、

“綠色經濟”創新賦能作用,

促進瞭我國內外貿一體化、雙循環兩結合

從世界范圍看,創新最活躍的群體是民營企業,其關鍵因素是機制靈活、創新成本低。據統計,中國的民營企業貢獻瞭中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50%左右,目前全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70%左右的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來自於民營企業。

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引導開放、公平、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推進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一帶一路”的客觀要求。目前,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50.2萬億,同比增長10.5%。其中,民營科技企業搭建的大型數字平臺,瞄準市場需求、應用場景進行技術創新,已成為我國數字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推動我國跨境電商和數字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促進瞭我國內外貿一體化、雙循環兩結合。在同質同標條件下,跨境電商平臺幫助瞭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延伸瞭“一帶一路”境外市場。同時,數字技術也帶來瞭我國服務貿易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22》,2022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8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2.9%,位於全球第二,其中數字服務貿易進出口3727.1億美元,占比41.9%。目前,我國服貿出口占貿易總出口比例12%,與發達國傢服貿占比30%仍有差距,數字服貿的快速發展,有望改善這一局面。

“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新八項行動的重要內容,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為民企提供諸多的市場機會。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與30多個國傢以及國際組織簽署瞭環保合作協議,與超過40個國傢的150多個合作夥伴建立瞭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32個國傢建立瞭“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系。一大批民營企業在沿線國傢推動的光伏、太陽能、水電等綠色發展項目正在發揮實效,為污染減排、節能降碳、綠色轉型展示瞭示范效果。接下來,沿線國傢合力推動能源產業綠色發展,強化綠色能源產業鏈上下遊合作,就能讓綠色成為越來越多民營企業走出國門的底色,並構建“數字+”、“能源+”、“綠色+”模式,為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再創佳績。

04

緊緊抓住參與“一道一路”共建的關鍵環節,

推進民企在雙循環中高質量發展

鼓勵民企參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不僅要從持續改革開放、法制建設、政府治理維度為民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還要為民企出海持續解決好貿易便利化、產業數字化和投融資多元化等關鍵問題。

1.政策協調統一,合力推進民企參與“一帶一路”的貿易便利化進程。

近兩年,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瞭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政策。為瞭進一步促進民企參與共建、優化“雙循環”環境,加強政策的統籌協調和落地安排至關重要。一是加強與沿線國傢相關職能部門在制度層面的協商。通過數字技術手段,進一步簡化通關流程,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高通關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持續支持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和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二是加快與沿線國傢和地區貿易支付結算服務的創新。進一步豐富貿易支付結算的渠道和工具,提升外匯業務辦理的和資金結算的效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優質中小微企業享受外匯收支便利化;三是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沿線國傢和地區貨幣當局充分協商,進一步擴大貨幣貨幣互換區域范圍和規模,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加大人民幣結算和支付能力,降低因地區沖突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匯率風險。

2.適應科技創新變化,加快民企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中產業數字化建設步伐。

在雙循環條件下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要立足於國內,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也是其全球化屬性的必然要求。當前,數據跨境流動正在逐步超越貿易、投資全球化,成為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將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傢恰逢其時。一是要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技術,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數字化平臺為載體,探索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在境外的具體運用,探索符合雙邊或多邊國情的跨境數據流動、數據交易等數字貿易規則,並建立起適應這些新變化的競爭規則和管理要求,爭取更多的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化語權;二是要培養一批在數字化共建中具有科技優勢的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其在“一帶一路”構建有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鏈;三是積極探索數字貨幣,加速沿線國傢和地區的數字化貨幣多邊機制建設。

3.強化金融服務保障,解決好民企在“一帶一路”共建中投融資多元化。

“一帶一路”投融資有其鮮明特征,目前的投融資資金主要來源於中資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貸款、各級政府出資建立“一帶一路”投資基金、企業與金融機構通過發行債券籌資、多邊開發型金融機構(世行、亞投行、亞行等)和第三方合作通過銀團貸款、合資投資等四種渠道。所以,為民企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服務,解決好結構性矛盾,不僅要在境內鼓勵各類銀行和保險機構加大對民企的信貸和保險的支持,創新金融產品,依托企業的應收賬款、倉單、訂單、保單進行融資,還要協助民營企業在境外融資方面提供便利,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以上四種融資渠道,強化民營企業在境外投融資的多樣性和融資能力,減少單一對國內融資的依賴。充分利用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等多種方式,持續擴大合作范圍和投融資渠道。推廣投建營一體化(BOT)、政府和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混合融資等創新融資模式;充分運用股權、債權、基金等市場化工具,促進要素資源的全球配置和便利跨境投資活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