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5日,智慧旅遊發展大會暨智慧旅遊示范展示活動在江蘇南京舉辦,近百個智慧旅遊項目全景展示最新成果,揭示最新趨勢,不僅業內關註,更引得不少觀眾探展。

觀眾在智慧旅遊發展大會暨智慧旅遊示范展示活動中的5G 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參觀體驗(2023 年 11 月 23 日) 江蘇省文旅廳供圖

此前的今年8月,文化和旅遊部公佈首批24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10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傢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又啟動新一輪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推薦遴選工作。

一年之內兩次啟動遴選試點,推出多組示范案例,智慧旅遊發展在主管部門推動下進入“快車道”。隨著數字經濟與文旅行業的加速、加深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驅動智慧旅遊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爆款”頻出,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上雲、用數、賦智加速“活”起來。

供需兩端發力

在博物館化為“景中人”沉浸式遊覽,在沉浸式劇場體驗“觀眾即為演員”的深度互動,在主題樂園、個性化餐廳感受沉浸式消費……今年以來,“沉浸式”旅遊成為我國文旅市場加速回暖的熱點之一。

某平臺發佈數據顯示,8月以來,含“沉浸式”關鍵詞的筆記數量同比增長近70%。

主管部門力推,大眾消費層面爆火,“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借助新技術、新方案打破時空,也在重構新空間、新社交。

所謂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是依托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工業遺產、博物館等場所或相關空間,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並融合文化創意等元素,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遊客深度介入與互動體驗而形成的一種旅遊新產品、消費新場景。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沉浸+景觀”,“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人氣最旺的打卡點,五屏環繞、裸眼3D實現一鏡到底;“沉浸+互動”,無錫拈花灣推出“夢回唐櫻”元宇宙體驗,戴上MR眼鏡就能與場景中的小鹿、櫻花等互動;“沉浸+敘事”,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加勒比海盜——沉落寶藏之戰,提升遊客的冒險與刺激體驗……僅暑假期間,24傢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網絡傳播受眾就達3.4億人次,消費同比增長200%以上,營收總額超過1億元,消費人次達300萬。

“與其說是為‘新鮮感’買單,不如是為技術營造的共情、共鳴等新體驗買單。”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董振邦認為,如今的遊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旅遊、大水漫灌式宣教、蜻蜓點水式體驗等,期待更精準、更深入、更有趣,更加註重參與感和體驗感。

文化和旅遊既是拉動內需、繁榮市場、擴大就業的重要內容,也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今年,國人旅遊需求集中性釋放,市場供給瞬時供不應求。同時,有的地方在推動文旅發展中也存在認識不清、盲目跟風、過度建設等問題,有的還面臨數字化轉型上技術挑戰強、轉換成本高、短期收益低、試錯風險大等困難。

如何讓智慧旅遊的市場需求從“躍然紙上”到“映入眼簾”?本次在江蘇南京舉辦的智慧旅遊發展大會暨智慧旅遊示范展示活動期間,一場智慧旅遊供需對接活動人氣爆棚。通過優秀案例分享、現場路演和問答,供需雙方面對面討論、碰撞,更多優秀創意在方案與行業主體的“成功牽手”中逐漸落地。

“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關鍵在於加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力度。以沉浸式旅遊體驗為代表的智慧旅遊就是發力的重點方向之一。”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負責同志表示,供需雙方從“背對背”到如今“面對面”,有助於摸清真實需求,提供精準服務,提升合作水平。

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也吸引公眾關註。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長城研究院等合作研發長城三維交互數字地圖,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長城遺址的研究和復原。不光專業人士來洽談合作,還有很多觀眾探展體驗。

推出示范項目,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發揮行業內的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帶動沉浸式旅遊等旅遊新業態、新體驗更好發展。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這將進一步幫助文旅企業緊跟消費趨勢,打造多樣化、高品質的沉浸式旅遊產品,激發文旅消費的更大潛力。”

“詩”和“遠方”雙向奔赴

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走進位於西安大雁塔腳下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宛如穿越至1000多年前的大唐長安,盛唐市井風華盡顯。

這裡註入知名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IP和唐朝文化。一座長安城裡坊沙盤模型讓白居易詩中的“百千傢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有瞭具體意象。上元安康踏歌臺上,“霓裳羽衣舞”舞姿婆娑,一展唐代宮廷華貴。沿樓梯向下,一片市井街巷映入眼簾,小吃攤、酒肆、茶鋪、遊宴臺等鱗次櫛比,上演唐代百姓生活。

沉浸式體驗需要聲光電技術加持,更離不開文化內核支撐。為瞭讓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場景內容趨近歷史真實,項目團隊對唐風唐俗進行梳理,形成唐食、唐飾、唐樂、唐俗、唐禮、唐舞等十幾類內容,並用生活化、年輕化方式展示。從“觀景”到“入戲”,遊客們紛紛換上唐服、化上唐妝,感受古人生活。

“隻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今年暑期,電影《長安三萬裡》點燃瞭“唐詩熱”。揚州瘦西湖景區以唐詩為主題,打造“二分明月憶揚州”沉浸式夜遊,以唐詩串聯景區十個篇章。春波橋上,“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聽鸝館裡,“白居易”與“劉禹錫”詩酒唱和;五亭橋下,“張若虛”立於船頭吟誦《春江花月夜》……

創造性轉化,賡續文脈;創新性發展,活化傳承。“夜遊+唐詩”的新IP組合,讓傳統景區瘦西湖以一種新姿態出現在遊客面前。有遊客感嘆:“夜色中,湖內‘夜橋燈火連星漢’,湖外‘夜市千燈照碧雲’,煙火氣與文化味縈繞,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瘦西湖。”景區負責人介紹,於今年3月15日正式開啟的夜遊,在7個月的時間內,共接待遊客量達到62.3萬人次。

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守住根與魂,需要物質上的繼承保護,更需要精神上的積淀與升華。

尼山聖境文化夜遊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如今,山東曲阜尼山聖境文化夜遊挖掘儒傢文化,通過手讀論語、禮敬先師、大學之道等傳統文化體驗項目,讓遊客感受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不朽魅力;河南清明上河園借助IMAX巨型球形屏幕,讓遊客360度感受傳世佳作《清明上河圖》,一秒“穿越”,近距離體驗宋朝市井生活,欣賞宋朝雅致美學;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4D+6面”全景影院內,觀眾不僅可以感受長征中的戰火硝煙,還能隨“嫦娥號”登月,隨“蛟龍號”潛海……

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讓旅遊更有詩意,用旅遊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表示,智慧旅遊通過空間和場景的重構、數字技術的疊加,有助文化和旅遊實現更加深度的融合,既能為遊客提供更豐富的感知體驗,也能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提供更好的場景,讓傳統旅遊空間在疊加技術和文化後煥發新活力。

數實融合多維賦能

故宮4萬張門票放票即“秒空”,陜西歷史博物館數十萬人預約搶1.2萬張票……今年暑期乃至國慶,如潮的人流與景區景點有限的接待能力形成矛盾,成為“黃牛”“黑導”侵擾的重災區。一時之間,好評已久的預約制屢遭投訴,一些熱門景點差評不斷。

熱門場館門票緊張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盡管隨著國傢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和旅遊業數字化轉型腳步加快,但仍有進步空間。

中國旅遊研究院“十四五旅遊領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調研發現,遊客願意花更多的錢或時間體驗旅遊科技,超過50%的遊客希望提升旅遊服務智能化水平。

該課題組發現,近年全國各地通過上雲,即推行普惠性雲服務作為文旅大數據平臺;用數,即更深層次推進文旅大數據融合應用;賦智,重視對平臺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等舉措,加快智慧旅遊場景應用落地見效。

近期,文化和旅遊部發佈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上雲用數賦智”十佳和優秀解決方案名單,涉及客流承載和實施解決方案、數字虛擬人定制、“一機遊”、AI適老化改造等多個項目。而在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公佈的首批“5G+智慧旅遊”應用試點項目中,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傢話劇院、良渚遺址等也牽手數字企業,開展深度融合。

拈花灣智慧景區“彩虹遊”應用

先行先試帶來改變。拈花灣智慧景區的“彩虹遊”應用,實現遊客用一部手機打通旅遊全場景:遊前,通過在彩虹遊上一鍵下單門票,免去現場排隊購票困擾;遊中,在景區閘口出示一碼通快速掃碼入園,通過“地圖+”服務模式查找自己位置和景區內各個點位;遊後,出園時反向尋車、快捷繳費,並可將遊覽趣事、打卡美照一鍵快速分享……

新應用極大方便遊客,更讓景區升級。智慧廬山接入瞭550個各類物聯傳感器,1000餘路監控視頻,對景區的環境、氣象、客流、車輛等實時監測、預報預警;成都寬窄巷子對景區內垃圾桶進行物聯感知監測,垃圾滿溢即告警至後臺系統,讓設施管理變得更加智能;無錫江南古運河旅遊度假區對景區內的道路及導覽標識牌進行數智化升級,更快響應和解決遊客的方位需求、信息需求及應急求助需求。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牽引下,行業自主研發、獨立掌握核心技術的意願和趨勢愈加顯著。據測算,我國智慧旅遊相關的專利總量從2012年的99項增長到2021年的731項,數量上增長瞭7.39倍,復合增長率達到22.1%。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負責同志表示,數字科技研發生產端和旅遊應用消費端的貫通,將充分發揮旅遊業海量市場、龐大用戶、多樣場景的規模優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而智慧旅遊在推動城市更新、強化文化賦能、延伸文旅業態和產品的發展半徑、帶動能力和輻射空間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

來源:《瞭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