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共促全球發展,構建共同未來。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與通州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首屆“通州·全球發展論壇”成功舉辦。來自黑山、羅馬尼亞、英國、德國、美國、俄羅斯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400餘名專傢學者、高校代表、在京駐華使節代表等共話全球發展,央視新聞、光明日報、 深圳衛視、 等30餘傢媒體代表深入報道此次會議。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 出席本次大會並在“分論壇二:中國式現代化與全球經濟發展”發表演講,現將其發言內容發佈如下:“量變會演變成質變”,在這種情況下,質的轉折點是中國向國際分類的高收入經濟體轉型。
本文字數約3381字,閱讀需要4分鐘。
羅思義
要瞭解中國推動全球開放發展的動力和實踐,這10年世界經濟發展可以作為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2012年到2022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瞭82%,是迄今為止所有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高的——美國增長瞭23%,歐元區增長瞭19%。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美國的三倍半,是歐元區的四倍多。
中國的人均GDP表現更為出色,而人均GDP對生活水平的影響更為關鍵,也是整體生產力發展的指標。中國的人均GDP增長瞭75%,美國增長瞭16%,歐元區增長瞭11%。中國的人均GDP增長速度是美國的四倍多,幾乎是歐元區的七倍。
此外,用一句名言來說,在這個過程的某個時刻,“量變會演變成質變”。在這種情況下,質的轉折點是中國向國際分類的高收入經濟體轉型。
按照國內標準,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從國際標準來比較,數據則更引人註目。201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標準的52%,到2022年達到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標準的92%,中國將在短期內進入國際高收入經濟體行列。
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今天,世界上15%的人口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但僅中國就占全球人口的18%。因此,當中國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收入經濟體地位時,它將比歷史上所有其他國傢培養的人口加起來都多,共同推動提高高收入經濟體的生活水平、健康、教育、休閑和文化。
然而,這些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有時被視為一系列分離的、截然不同的政策。因此,本次演講的目的是簡要表明,這些成就恰恰相反是通過一個共同的框架和方法集成的。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的經濟政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我們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而不是任何其他經濟理論”。但由於很多人不熟悉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因此,我想嘗試用非馬克思主義術語解釋從這個框架得出的關鍵結論。人們將會看到,這些政策確實引導瞭中國的發展,也對其他國傢產生瞭直接影響。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自然提出瞭一個直接目標——經濟政策的目標應該是人類福祉。但它同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論和實踐框架。
馬克思分析說,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他在早期著作中使用瞭亞當·斯密的分工術語,但概念是一樣的。因此,人類福祉既是經濟政策的目標,也是經濟政策的主要手段。
從實際的應用來看,從對人類生命最直接的影響說起,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得到瞭顯著體現。與其他大國相比,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取得瞭“奇跡”般的成就,不僅拯救瞭中國人民的生命,還拯救瞭中國經濟。
新冠疫情首發地在中國,因此給中國應對疫情的時間和相關信息最少。但有必要瞭解中國的應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遠遠超過其他大國。
中國在近三年的時間裡保持瞭動態清零政策,為開發疫苗和有效的治療方法爭取瞭不可或缺的時間,然後才取消限制。但在美國,這就是一場徹底的災難。根據牛津大學科學傢搜集的數據,到2022年12月初,中國取消動態的零感染政策為止,中國的死亡人數為22%,而美國為3167%。美國的人均死亡率是中國的144倍。
到中國取消對新冠肺炎的限制時,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略高於3萬人。如果它的人均死亡率與美國相同,那麼就會有4,471,000人死亡。如果中國沒有持續近三年的動態零冠政策,今天中國有近450萬人可能會死亡。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任何可比經濟體。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最新數據)的4年時間裡,中國GDP增速為20.2%,而美國為8.0%,歐元區為3.0%——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是美國的2.5倍多,是歐元區的6倍多。
但是,如果說疫情以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觸動瞭人們的生活,那麼在過去10年裡,中國的框架在許多其他更直接的經濟發展中取得瞭成功。
首先,勞動力社會化意味著一個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相互關聯。因此,一些發展中國傢歷史上嘗試的僅依靠少數幾個關鍵項目的經濟戰略將行不通。例如,投資最先進的現代化工廠,如果沒有運輸部件和產品,沒有與市場和供應商的有效溝通,沒有訓練有素的勞動力來操作,就不會產生高生產率的結果。總而言之,經濟的強弱取決於其最薄弱的關鍵環節。
其中許多要求都屬於基礎設施領域——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混凝土和鋼材”的問題,而是使有效的大規模勞動分工/社會化成為可能所需的手段。過去10年,習近平主席將這一點與強調建設全國范圍內的國內一體化發展結合起來:“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不能搞‘小而全’。”
同樣的原則在國際上也適用,最大規模的勞動力社會化,這表明為什麼一些發展中國傢嘗試的“進口替代”戰略不會成功。正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白皮書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倡導者……”因此,它反對當前的保護主義趨勢。
在這一框架下,“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開創性的戰略,與二戰後美國的全球化政策相比,是向前邁出的決定性一步。
美國二戰後的全球化政策隻註重降低關稅。這些都是必要的,但要實現貿易發展,需要港口、航空通訊、鐵路、公路、電力供應等國際基礎設施,而這些都不是美國政策的組成部分。因此,與以前的全球化政策相比,“一帶一路”倡議在概念和實踐上都取得瞭質的進步。
各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瞭非凡的實踐成就。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傢簽署瞭200多項‘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這幾乎是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國傢。
特別引人註目的是,“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傢成功地吸引瞭發展戰略和政治制度極其多樣化的國傢——中國的社會主義、沙特阿拉伯和泰國的君主制、伊朗的宗教共和國、世俗國傢、優先考慮國傢發展的各種資本主義國傢等。
“一帶一路”倡議還與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快於發達經濟體這一重要趨勢密切相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五年美國經濟將增長12%,而發展中經濟體將增長27%。
中國在全球南方發展中的地位需要勞動力社會化的另一個方面——科學技術,這不是“孤獨的天才”的工作,而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發。
基於這一點,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取得未來技術領先地位的能力是非凡的。舉一個將重塑全球經濟基礎的巨大例子,整個地球正處於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開端。英國《金融時報》總結如下:“中國負責……至少80%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環節,以及60%的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電池制造環節。在用於電池和更小眾產品的一些材料方面,中國的市場份額接近100%。”眾所周知,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中國在國際競爭中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今年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出口國。
因此,正是中國的制造業實力引領瞭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威脅的道路。核戰爭和氣候變化是兩種已知的力量,有能力摧毀人類文明的現有基礎。因此:“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我們不應該破壞彼此的努力,而應該互補”。
綜上所述,回到起點,每一項政策和實際成果都是具體而重大的。但不應孤立地看待它們。它們構成瞭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完整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這些原則的適用當然在每個國傢有所不同,但其框架是共同的。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瞭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傢、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註現實、建言國傢、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