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藏族小姐弟,一隻受傷的黑頸鶴,一段彌合親子關系的奇妙旅程……由拉華加執導的兒童電影《千裡送鶴》目前正在影院熱映中。影片通過一對姐弟幫助小鶴回到棲息地的故事,展現瞭孩子們美好心靈和藏地淳樸風情,也傳遞瞭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理念。

  作為近幾年活躍的藏地導演代表人物,拉華加上一部長片《旺紮的雨靴》也是兒童片,這次拍攝《千裡送鶴》,他與《旺紮的雨靴》中的素人小演員周拉多傑、朋毛樣專再次合作。他透露,自己計劃將藏地童年敘事延續下去,拍攝“童年三部曲”,《千裡送鶴》是第二部。

  談及創作初衷,拉華加坦言,他最初看到《千裡送鶴》的劇本就覺得很感人。“藏區人將黑頸鶴奉為神鳥,黑頸鶴隻生長在高原,它們有個習性,一旦失去親人,不孤飛。如果小鶴受傷瞭,沒有親人的帶領和訓練,就沒法飛起來。電影裡的姐弟倆是留守兒童,父親多傑為瞭生計一直在外奔波,兩個孩子跟父親一開始存在情感隔閡,但在送小鶴回傢的路上,他們與父親的關系逐漸彌合。”拉華加說,他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親情的珍貴。

  拉華加坦言,黑頸鶴有“鳥中熊貓”美譽,不能隨便用來拍戲,因此劇組想瞭不少辦法,有時候拿道具鳥拍,有時候用借位實現“光影魔術”,有時候還要用特效來幫忙。“拍攝時,有時候小朋友前面什麼都沒有,得啟發他們想象眼前有一隻小鶴。”拉華加說,片尾姐弟倆將小鶴送到瞭雲南越冬地,但那場戲其實在青海湖邊完成,鶴群也是用的特效技術。

  因為成本有限,影片拍攝周期隻有27天。藏區天氣多變,也給拍攝帶來很多困難。“有時候服化道都準備好瞭,天氣突然變瞭,我們就得全部重新調整。”拉華加說。

  《千裡送鶴》的前半段發生在多傑傢中,更像一部傢庭片;從姐弟倆踏上送鶴旅程開始變成瞭公路片,孩子們走過瞭草原、沙漠、戈壁、濕地等不同地形,遇到瞭形形色色的路人,也收獲瞭親情和成長。影像由黑白轉彩色,既區分瞭故事階段,又從情感上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拉華加表示,這一創意是在後期剪輯時一點點形成的。“影片前半段空間相對閉塞,孩子的父親不在傢,孩子們有點鬱鬱寡歡,小鶴受傷飛不起來,整體節奏比較緩慢。從姐弟倆騎上摩托車開始送鶴,節奏就動起來瞭,空間也開闊瞭,基調也一下子明朗瞭。”他笑言,當然,觀眾也可以將色彩的變化理解成小男孩的一場夢境,“他在夢裡把小鶴送到雲南,親子關系和解。”(記者 袁雲兒)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