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和四川總站、成都市體育局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成都)生活體育大會於11月21日舉辦。大會以“綠色、青春、健康、共享”為主題,就七個不同議題邀請瞭業內多位專傢學者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分享實戰案例和經驗,為產業升級、引領行業破局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在11月21日上午進行的“大型體育場館可持續利用”圓桌對話由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彭維勇主持,中奧集團副董事長兼中奧體育集團總裁劉亞群,華熙文體咨詢總經理劉少川,萬館體育執行董事韓立鋒,融創(成都)文旅城總經理李鳴鏑,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總監趙彥翔等國內場館運營、賽事運營、場館設計方面的行業專傢共商共議,為大型體育場館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方案。

公司化、市場化、社會化 三大運營措施應對三大難題

各位嘉賓就國內大型體育場館目前所面臨的普遍問題,以及未來如何突破困局展開深入探討。作為國內資深的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專傢及綜合性運動會賽事組織專傢,中奧集團副董事長兼中奧體育集團總裁劉亞群表示,目前國內大型體育場館遇到的困難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功能,二是機制體制,三是競賽問題——場館越修越大,標準越來越高,可高水平職業賽事質量不高、數量不多,賽事不豐富,社會基礎、青少年賽事、學校體育賽事等的結構不夠。

想要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各大型場館的功能,劉亞群直言說要在體制機制上創新,也就是“公司化、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更多采取合作的模式或委托專業公司來運營。劉亞群還建議要構建賽事體系,既要承接承辦國際、全國、省市的比賽,更需要依托場館打造自有的IP賽事,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連續不斷的辦下去。有瞭金字塔的賽事體系,才能支撐住場館的可持續發展。

文體娛一體化 多傢場館分享成功經驗

隨著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國傢戰略向縱深推進,各類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中型城市蓬勃開展,以此為契機也帶動瞭體育場館建設浪潮。北京五棵松體育館、成都鳳凰山體育公園等大型體育場館摸索出瞭一條成功的道路,為全國眾多體育場館發展帶來寶貴的借鑒經驗。

北京華熙·LIVE是聞名全國的文化、體育、娛樂融合的地標性綜合商業中心。作為華熙文體咨詢的總經理,劉少川認為體育應該更多的融入生活,而大型體育場館需要讓消費者“能來”、“想來”、“習慣性來”。場館功能要從過去單一性向多樣性發展,把場館的空間切開、功能細分,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五棵松體育館作為依托奧運修建的場館,如今已經是北京的大型演藝活動聚集地,再加上一條著名的商業街,讓這裡成為瞭很多外地人旅遊都要來打卡的地方。“很多人來北京旅遊都會安排一站五棵松,或者去酒吧消遣,或者看一場演出,” 五棵松儼然已經成為“生活體育”的新典范。

作為國內知名的場館群,鳳凰山體育公園助力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世界音樂之都,給成都帶來體育新浪潮、文旅新浪潮。作為萬館體育執行董事韓立鋒也分享瞭運營鳳凰山體育公園的成功經驗。在他看來,鳳凰山體育館做到瞭三大創新,“首先是經營體制機制得到瞭成都市包括成都城投的支持,這是最關鍵的保障。第二是運營中始終以內容為王、流量驅動,更加多元化的收入實現場館運營過程當中的收支平衡。第三是產品創新,場館除瞭為大型賽事、演出、企業活動提供服務之外,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客戶策劃出不同的服務方案。”

大型體育場館想要實現自我造血和可持續利用,多元化業態開發,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是目前業界探索出來較為健康的一條道路。在這方面,融創(成都)文旅城的表現無疑是相當亮眼。在成功舉辦瞭“成都夏季熊貓冰雪節”、“首屆中國大學生室內滑雪聯賽”、“成都熱雪奇跡全國公開賽”等活動後,融創突破瞭西南冰雪體育運動發展瓶頸,收到來自市場的熱烈反響。融創(成都)文旅城總經理李鳴鏑表示,他們的成功依托兩大背景,一是時代背景,二是成都的城市底色。成都是一座有文化、有歷史、有活力的城市,“融創(成都)文旅城從2020年開始運行,總投資差不多20個億,是整個成都融創文旅度假區一個發展部分,還有購物中心、主題樂園等等。雪場作為一個公益項目,一個是我們總的接待量將近200萬。”

需求前置 場館設計要以運營為導向

除瞭後期要開闊運營思路之外,符合運營需求的場館設計更是不可或缺的前置條件。如何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後期運營,已經成為設計大型體育場館的重要課題。作為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總監,趙彥翔一直從事體育建築設計及研究工作,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趙彥翔以鳳凰山體育中心為例,介紹瞭從設計角度針對場館運營所做的應對措施。第一是如何讓空間資源能夠高效的運營,解決方案是讓大型場館空間具有彈性和可伸展性。第二是把運動場館的零碎空間利用起來。第三是將場館無縫對接,緩解城市公共交通壓力,形成體育+生態的場景。“以運營為導向的前期策劃,讓我們能夠在比較正確的方向上去探索體育場館,更多的實現自我造血和良性運營。”

 “後大運時代”,13個新建場館和36個改造場館的49個體育場館,是成都大運會留給主辦城市最為顯性的體育遺產。如何做好場館惠民和可持續利用是一個需要長久關註的問題,這場圓桌對話無疑是為解答這一命題指明瞭方向。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