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辦,隆重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二十周年。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與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一行舉行會談,圍繞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非遺系統性保護與高校創新工作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形成廣泛共識。郭新立書記表示,“山東大學以文史見長,近年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之下,在建設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學方面取得瞭積極進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是一項多學科、跨學科的工作,我們全力支持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建設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山大智慧和力量”。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現強,共同為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山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
本次論壇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山東大學、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中國民俗學會等協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駐華代表處主任兼駐中國、朝鮮、日本、韓國、蒙古五國代表夏澤翰(Shahbaz Khan)教授,以視頻方式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本次論壇舉辦表示祝賀。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曹現強,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主編王學典,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葉濤,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山東省文物局局長王磊,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司長王晨陽出席論壇並致辭,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教授發佈新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經驗》。開幕式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士閃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遼寧大學、雲南大學、揚州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齊魯師范學院和山東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以及山東省文旅系統總計60餘人出席論壇。 王晨陽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保護工作做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為非遺保護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瞭根本遵循。非遺保護在諸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已進入系統性保護、全面融入當代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他強調說:“中國非遺保護實踐20年,一刻也沒有缺少專傢學者的廣泛支持和深度參與,一刻也沒有離開學術理論層面的輔佐,而中國非遺理論研究也一刻都沒有離開田野實踐。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完美結合,形成瞭中國非遺保護宏偉畫卷中的獨特景觀。文化和旅遊部在山東大學等四所高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研究基地,就是要強化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路徑和實踐創新,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助力賦能,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堅實文化支柱!” 論壇主旨發言環節,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龍聖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研究員劉魁立《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研究員朝戈金《口頭傳統對於人類文明賡續的意義》,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永林《中國非遺保護的制度建構與實踐創新》,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佈嫫《申遺與履約: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年進程看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張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願景》,圍繞“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相關話題展開學術研討,從不同角度總結與闡發非遺保護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4日下午是論壇專題研討環節,共設置“文明交流互鑒”“中國實踐”“路徑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四個板塊,圍繞《非遺公約》相關概念術語、社區參與、性別平等、道德倫理、名錄機制、國際合作、清單編制、系統性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諸多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展開熱烈討論。
“文明交流互鑒”專題學術演講,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新的文明交流框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朱剛《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遼寧大學教授周福巖《非遺傳承與社區參與:基於倫理學的視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麗《從女性賦權到性別協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發展史上的性別平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傑根石青《從名錄列入機制與退回機制看〈非遺公約〉的發展》,由山東省政府參事、齊魯師范學院黃河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德增主持,巴莫曲佈嫫研究員評議。
專題研討一: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實踐”專題學術演講,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馮王璽《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術二十年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實踐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央吉卓瑪《格薩爾史詩傳統的保護實踐與社區內生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姚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表演藝術:從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視域融合看中國保護實踐的路徑選擇》,揚州大學講師陸慧玲《回到故事講述傳統:民間傳說類非遺項目的確認與界定》,揚州大學副教授馬千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合作路徑與中國方案》,由《雲南社會科學》主編杜雪飛主持,安德明研究員評議。專題研討二:中國實踐
“路徑選擇”專題學術演講,包括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利慧《“將社區的聲音帶到最前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參與的多重實踐模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彭牧《從專傢主導到社區參與:美國公共民俗學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形成》,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唐璐璐《對“非遺”與“社區”的再認識——基於“德國現代舞實踐”列入非遺名錄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郭翠瀟《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活態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術語選擇事件史循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王心怡《“傳統工藝”之於“傳統手工藝”:國內法與國際法之比較》,由《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副主編黃龍光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朱剛評議。專題研討三: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學術演講,包括雲南大學副教授張多《“大遺產觀”推動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格局:來自紅河哈尼梯田的在地化實踐與中國經驗》,重慶工商大學副教授孟令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動物倫理:以法律間張力重塑部門聯動機制》,北京體育大學講師程瑤《從飲食技藝到糧食安全: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中國實踐及其路徑選擇》,中國藝術研究院阿圖詩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旅遊:從理念到實踐》,由山東大學教授刁統菊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麗評議。專題研討四:生態文明建設
論壇閉幕式由王加華教授主持,王晨陽司長、劉魁立研究員和巴莫曲佈嫫研究員高度評價本次論壇學術成果,並對相關議題作瞭進一步闡發。4日晚間,龍聖教授主持“中國非遺系統性保護交流會”,與會代表就非遺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人才培養、學術評價體系、期刊發展等議題進行進一步探討。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11月5日,與會代表前往齊魯師范學院章丘校區,考察傳統武術類非遺紮根校園狀況並就相關論題進行現場交流。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