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瞭哪些主要輕武器。
什麼是輕武器?歷來有多種劃分標準。根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定義,輕武器為單兵或班組攜行使用的小型、輕便武器的統稱,包括各種刀具、手槍、沖鋒槍、步槍、機槍、手榴彈、榴彈發射器、火箭發射器、便攜式火炮、輕型導彈等。志願軍輕武器包括步槍、沖鋒槍、手槍、手榴彈、輕重機槍、小口徑迫擊炮等,其中以蘇制武器為主,如“波波沙”沖鋒槍、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郭留諾夫重機槍、“莫洛托夫手雷”等。
▲志願軍在陣地上用輕武器打擊敵人
步槍
志願軍入朝後使用的步槍品種比較多,主要有“三八式”步槍、“七九”步槍、春田步槍、“水連珠”步槍、“馬四環”步槍、53式步騎槍等。
蘇制1944年式騎槍
蘇制7.62毫米1944年式騎槍也稱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是蘇聯軍隊20世紀40年代的裝備。早在1891年,俄軍槍械設計師莫辛上校設計出該槍的原型,彈倉部分由比利時人納幹作瞭調整,通稱莫辛—納幹步槍或1891年式步槍,此後又有1910年式、1938年式和1944年式等多種改型。該槍射擊精度好,性能穩定,為二戰結束前蘇聯軍隊的制式步兵武器。
上世紀20年代後,大量莫辛—納幹步槍傳入中國,且因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幹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 中國人詩意地稱其為“水連珠”步槍。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部隊大量裝備蘇聯提供的M1944式莫辛-納甘步馬槍,即“水連珠”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水連珠”步槍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有一支傳奇的“水連珠”步槍,一排註釋說明瞭它曾經的輝煌:“抗美援朝戰爭中,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這一戰績,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場戰爭內,都是一個奇跡。槍的主人張桃芳,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被稱為“狙神”。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張桃芳
53式步騎槍
53式步騎槍是中國仿制蘇聯莫辛-納甘M1944式7.62毫米騎槍的一種非自動步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第一種國產制式步槍。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為瞭給志願軍提供有效的戰鬥武器,中國開始仿制蘇聯1944年式7.62毫米騎槍,仿制定型後命名為1953年式7.62毫米步騎槍(簡稱53式7.62步騎槍)。所謂步騎槍,是一種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也有人稱其為短步槍。不僅用於步兵,也適合騎兵等特殊兵種使用,因此也稱騎槍、馬槍,西方國傢稱卡賓槍。
1953年,53式7.62步騎槍開始投產並裝備部隊。53式步騎槍結構比較簡單,便於大量生產,主要用於殺傷有生目標、低速空中目標。50年代後期,由於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53式步騎槍在1960年停止生產。
▲53式步騎槍
沖鋒槍
志願軍使用的沖鋒槍主要有蘇制波波沙沖鋒槍和“波波絲”沖鋒槍、國產50式沖鋒槍、美制湯普森沖鋒槍、英制司登沖鋒槍等。
PPSh-41式(“波波沙”)沖鋒槍
PPSh-41沖鋒槍,又譯為“波波沙”沖鋒槍、“波波沙”41式沖鋒槍,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復雜的PPD系列沖鋒槍,該槍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到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已生產瞭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沖鋒槍。
▲波波沙41式沖鋒槍
中國人民志願軍從1951年起陸續裝備PPSh-41沖鋒槍。PPSh-41與當時美軍裝備的湯普森M1/M1A1、蓋德 M3/M3A1沖鋒槍屬於同一檔次,而且射速高、火力強、使用方便,特別適應朝鮮的嚴寒氣候,因此受到前方戰士的普遍歡迎。1951年7月,在三登裡召開的志願軍軍械會議上,PPSh-41沖鋒槍是蘇式輕武器中受到好評最多的一類武器。
▲志願軍戰士手中的波波沙41式沖鋒槍
50式沖鋒槍
50式沖鋒槍是我國在蘇聯PPSh-41式(俗稱“波波沙”)沖鋒槍基礎上仿制而成的。1950年我國仿制PPSh-41式沖鋒槍成功,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沖鋒槍,簡稱50式沖鋒槍。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內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制式沖鋒槍,當年即生產3.6萬支裝備部隊。該槍列裝部隊後,在抗美援朝和建國初期剿匪戰鬥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它的誕生,結束瞭新中國沒有制式沖鋒槍的歷史。
▲國產50式沖鋒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國產50式沖鋒槍作戰的志願軍戰士
PPS-43式(“波波絲”)沖鋒槍
PPS-43式7.62毫米沖鋒槍,又譯“波波絲”沖鋒槍,是前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2式沖鋒槍的改進型,1943年正式列為蘇軍制式沖鋒槍。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產時為止,共約生產瞭100萬支。
▲“波波絲”沖鋒槍的結構比“波波沙”簡單輕便,志願軍稱之為“鐵把子”沖鋒槍
1954年我國曾仿制PPS-43式(“波波絲”)沖鋒槍,定型為54式7.62毫米沖鋒槍。
▲裝備蘇制PPS-43式沖鋒槍的志願軍戰士
輕重機槍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機槍主要有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美制M1918式輕機槍、捷克ZB-26輕機槍、加拿大7.92佈倫式輕機槍、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美制M1917式重機槍、日制九二式重機槍等。
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對王成手中的一種武器印象深刻,這就是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身上面有一個標志性的大圓盤,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47發彈盤供彈器,圓盤在射擊的時候跟著轉動,中國俗稱“轉盤機槍”,又被稱為“唱片機槍”。這款輕機槍由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瓦西裡·捷格加廖夫於1923年開始設計,1928年正式裝備蘇軍,型號定為“DP—28”,在中國音譯為“德普式輕機槍”,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輕武器之一。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1950年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根據中蘇兩國協議,蘇聯向中國有償提供一批武器,DP-28型輕機槍是第一批來到中國的武器裝備。志願軍使用這款火力兇猛的蘇式機槍,給予美軍重大殺傷,因為裝彈數量多,火力持續性比“捷克造”好得多,志願軍裝備後班、排火力有明顯的提升。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受到廣大指戰員的喜愛,“轉盤機槍”也成為志願軍標志性武器之一。
▲志願軍使用“轉盤機槍”
捷克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是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開始設計,1926年定型並由佈爾諾國營兵工廠正式量產,定名為“佈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ZB-26)。從20世紀20年代捷克式輕機槍進入中國開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捷克式輕機槍一直是中國軍隊的主要輕機槍之一,一般稱“捷克造”。捷克佈爾諾工廠共向中國出口瞭3萬餘挺,而中國自行仿制的數量更多,加在一起不下10萬挺。
▲捷克ZB-26輕機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志願軍於1950年10月入朝作戰,不論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隊,還是後續部隊,捷克式輕機槍都是班排攻堅火力。
▲為志願軍步兵提供火力掩護的捷克式輕機槍
加拿大7.92佈倫式輕機槍
7.92毫米佈倫式輕機槍是二戰時期英國在加拿大專門為中國制造的一種輕機槍。此槍是在MKⅡ式7.7毫米佈倫輕機槍的基礎上略加改良而成。英制7.7毫米口徑的佈倫輕機槍在中國稱之為“77勃然”,所使用的彈匣和早期中國所使用的捷克ZB-26輕機槍彈匣通用。1944年起,加拿大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大約40000挺7.92毫米口徑的佈倫式輕機槍,這種型號被稱之為“79勃然”。
▲加拿大造“79勃然”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繳獲瞭大量的佈倫式輕機槍,又有許多被帶到抗美援朝戰場。
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
郭留諾夫SG43 7.62毫米重機槍是蘇聯郭留諾夫主持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馬克沁M1910水冷式機槍,成為德普(DP)系列輕機槍的火力補充武器。二戰臨近結束時,SG43 重機槍又改進成SGM重機槍,這兩種重機槍均作為營級武器配發。
▲郭留諾夫重機槍
▲志願軍使用郭留諾夫重機槍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備的主要是輪式郭留諾夫重機槍,在許多慘烈的阻擊戰中,火力兇狠、射程較遠的郭留諾夫重機槍都發揮瞭重要作用,大量殺傷敵人,為守住陣地立下瞭大功。兩個輪子和防盾是郭留諾夫重機槍的特有標志,在很多抗美援朝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志願軍戰士在陣地上使用郭留諾夫重機槍。抗美援朝結束後,1955年我國以郭留諾夫重機槍為藍本,仿制成功瞭53式重機槍。
美制M1917式重機槍
這是一款在中國有關抗美援朝紀錄片中亮相較多的重機槍。M1917重機槍是由約翰·勃朗寧設計,美軍在一戰、二戰及朝鮮戰爭中采用的重機槍,並有限延伸至越戰,同時它也被其他國傢使用。這是一種班組操作,彈鏈供彈的水冷重機槍,與同時期的M1919風冷中型機槍共同服役。中國的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仿造成功,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M1917A1式重機槍
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隊美械師裝備瞭大量的M1917式重機槍,在解放戰爭中被人民解放軍大量繳獲。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第一批入朝的部隊中裝備瞭很多該型重機槍,作為連隊主要支援火力,雖然在朝鮮寒冷的冬季使用不方便,但是該槍精度和質量非常好,無論進攻和防禦都很適用,有時可以調整為高射狀態射擊美軍俯沖的飛機。由於與美軍使用機槍子彈口徑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繳獲的彈藥。陣地戰階段更多的蘇制重機槍進入部隊,一線部隊的M1917式重機槍撤下來裝備二線部隊,在反空襲和抗登陸準備中使用,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從部隊撤裝。
▲志願軍使用M1917水冷式重機槍
手榴彈和爆破筒
手榴彈作為一種近戰武器,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51式手榴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軍使用手榴彈主要是在德式手榴彈基礎上仿制的各種木柄手榴彈,品種十分繁雜。為瞭統一標準,當時在晉造手榴彈的基礎上定型瞭51式木柄手榴彈,長度250毫米左右,戰鬥部質量150-200克,引信3秒左右,殺傷半徑7-10米,能夠產生70個爆炸碎片,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和其他各式木柄手榴彈一道大量生產並供應前線。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每名戰士攜帶一個基數(4顆)的手榴彈,用4倉手榴彈袋攜帶。
▲51式木柄手榴彈
▲向敵人沖鋒的志願軍戰士,每人攜帶數枚手榴彈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莫洛托夫手雷)
蘇聯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是蘇聯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一種單兵反坦克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聚能裝藥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彈。它主要依靠大裝藥量來保證破甲效果,對均質鋼裝甲的破甲深度為75毫米,重量達1200克。因為重量大、威力大,使用者需要很大臂力來投擲,投擲後需要立即隱蔽。
▲威力巨大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聯合國軍”占優勢的坦克裝甲力量,急需裝備反坦克武器,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和RPG-6反坦克手榴彈被大量提供給志願軍用於反坦克作戰。除瞭打坦克,志願軍還將其用來炸土木工事和殺傷集群目標。由於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威力大、效果好,相當於綁在一起的三四顆普通手榴彈,被志願軍戰士稱為“莫洛托夫手雷”(莫洛托夫時任蘇聯外交部長,有“鐵錘外交傢”的稱號)。RPG-6反坦克手榴彈則是在RPG-43手榴彈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它對空心裝藥結構和藥型罩形狀進行瞭優化,雖然內裝炸藥隻有560克,但能保證100毫米的破甲深度。
▲志願軍戰士手持“莫洛托夫手雷”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蘇聯提供的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顯示瞭巨大威力,中國對其進行瞭仿制,定型後的國產RPG-43被稱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比“莫洛托夫手雷”還重,重約1350~1450克,作為反坦克火箭筒和無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補充,主要對付各種輕型裝甲車輛和防禦目標。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
爆破筒
“雙手緊握爆破筒,怒目噴火熱血湧……”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手握爆破筒縱身躍進敵群的瞬間,永遠定格在億萬中國人民的記憶中!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爆破筒由金屬筒、炸藥、導火索組成,主要作用是用於破障、排雷、炸碉堡、炸坦克等。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所使用的爆破筒大多為東北後方軍工廠仿制的美國M1A1型爆破筒,也有繳獲國民黨軍隊的,長度1.5米左右,內裝4公斤炸藥,並且還能串聯接長使用,威力相當於數枚普通木柄手榴彈!
▲美制M1A1型爆破筒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傢)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