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凱歌執導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公映20天,收獲瞭6.83億元的票房。陳凱歌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片中最後一場“松骨峰”阻擊戰中志願軍戰士們的英勇壯舉,原型就是著名作傢魏巍當年寫下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三連戰士們,“現在年輕觀眾未必知道‘最可愛的人’指的是誰,我們以電影來完成激情與事實的交流,傳達出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民心士氣上下同欲,將保衛國傢轉變為全民的意志。”
特意保留“松骨峰”上的孤松
“我很清楚知道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不是第一次拍,而且珠玉在前,但我們和其他影片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要拍一個全景的、多維的、更大規模呈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陳凱歌坦言,自己最初設想是拍上下兩部,但最終決定還是要拍一個“三部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故事展開時,兩部的格局無法容納所有的內容。譬如我們會展現五次重大戰役、領袖的艱難決策,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出國作戰的宏大場面,還包括整部影片所涵蓋的人物角色,上到領袖將帥,下到無名戰士,都需要多位演員的配合得以完成最終呈現。我們最終拍攝瞭13個月,這在電影史上也非常罕見。”
陳凱歌把“三部曲”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的主要內容放在瞭對當時國際博弈大形勢的描繪上,他認為,在當時剛剛立國、百廢待興的時刻,急需恢復休養生息,但來自外敵的威脅是不可回避的,在此歷史前提下,國傢最終做出瞭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決定,“所有的將領、戰士作為作戰的主體,都作出瞭戰爭史上蔚為奇觀的貢獻,在歷史的天幕之下,我們看到這些戰鬥,真的都綻放出非常燦爛的光芒。”
在影片重點刻畫的“松骨峰”阻擊戰上,影片特意在燒焦的山頭保留瞭一棵屹立不倒的青松,給觀眾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陳凱歌解釋,這棵松樹在歷史上是沒有記載的,但松樹在中國的文化內涵中是勇敢與堅貞的象征。真實的松骨峰不是很高,但這樣一個名字會讓觀眾聯想到戰士們的節操、屹立和勇敢,“我希望可以將它視覺化,很高興在我們拍攝的松骨峰有一棵樹可以一直成長下去,每次走到那兒,我都要抬頭看看山坡上的這棵樹,它和這些戰士們一起經歷瞭戰火。”
李默尹一角承擔兩個重要任務
在片中,辛柏青飾演的李默尹的身份是志願軍司令部高級指揮員,他是從長征一直打到全國解放的老紅軍,受命奔赴朝鮮戰場,實地瞭解敵我雙方的戰鬥能力,是跨過鴨綠江的第一批軍人。“我們依托一定的根據,設計瞭李默尹這個虛構人物。”陳凱歌解釋,這個人物在片中承擔著兩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一是他架構起一個傢庭,這是志願軍情感的寄托所在。“犧牲並不是電影唯一的主題,還有親情,戰場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親情。”二是李默尹在片中深入前線去深度瞭解敵我雙方整個兵力、士氣、武器裝備的對比狀況,並從現代戰爭中學習新的戰略,也因此會被司令部不斷派到不同部隊去瞭解、執行各方面的情況,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他也是多場戰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除瞭李默尹,片中還有三位女性角色也非常重要。首先是張子楓飾演的李曉,她是一個貫穿始終的角色。第一部裡她隻在聯合國上短暫出現,但在第二部中,她將作為主要角色的女兒與妹妹,將傢庭間的關系,從不同的方向,聚合在朝鮮戰場。其次是林巧稚,作為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她被稱為“萬嬰之母”,“她自己沒有生育過,但卻把無數孩子平安帶到瞭這個世界,她是母性與和平的象征。”最後是章子怡飾演的同聲傳譯官唐笙,她是海外中國女性的代表,在聯合國會議上同聲翻譯的經歷,讓她最終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三位女性年齡各不相同,但我覺得她們都是整個故事結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陳凱歌說。
第二部聚焦鐵原阻擊戰
陳凱歌看來,“通過戰爭的方式去爭取和平,是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根本目的。”他希望在電影中呈現這一點,“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是一個事實,但我們對此是有理性認識的,絕對不能無謂贊揚犧牲精神,因此在電影中我們也點點滴滴地表達瞭我們的態度。”
在片中,毛澤東說:“我們幾十萬大軍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之下,會有多大的犧牲,我不是沒猶豫過,我不是沒考慮過”,這是陳凱歌想從領袖的角度來提示這一點。而片中志願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也講道:“我想準備準備,準備好瞭再打,想盡量地減少傷亡”,也是這個意思。陳凱歌認為,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戰士們都非常年輕,“我希望這部電影所承載的意義能使現在的年輕人對那個時代有所認知,也可以讓他們理解、追思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志願軍戰士們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陳凱歌還透露,在《志願軍》第二部影片中,整體視線將轉向第63軍,焦點落在“鐵原阻擊戰”上,“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關鍵一戰,不僅對美軍的作戰能力有瞭新的評估,也更加堅定瞭志願軍守住陣地、堅持到底的決心。”而第三部內容則是打仗與談判同時進行,“在呈現戰爭重要史實的同時灌註情感,給予角色人物完整的結局”。 (記者 王金躍)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