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7日刊登題為《數字人如何振興中國文化遺產》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王葛瑞(音),文章編譯如下:

為加強沉浸式體驗,中國的博物館已經開始利用數字人來提升參觀者對歷史和文化的身臨其境之感。數字人是一種借助計算機技術生成的3D圖像,看起來像真人。

近年來,數字人的應用在中國迅速拓展,給電子商務、醫療、旅遊和娛樂帶來瞭革命性變化。根據有關部門的一項戰略規劃,僅北京市的數字人產業規模到2025年就有望突破500億元人民幣。

通過與百度和騰訊等科技巨頭合作,中國的博物館已引進瞭混合現實技術創造的數字人,並將其作為導遊和宣傳大使,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數字人能“講述”很多關於中國古典藝術品的故事,它們學識淵博,且不知疲倦。

這一新的發展趨勢證明,人工智能(AI)可以幫助中國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和推廣方面實現規模化。這也有助於帶動世界其他國傢采取同樣的做法。

中國國傢博物館的數字人員工“艾雯雯”可以迅速換裝——從現代服裝到傳統服飾——並對博物館進行導覽。它的名字是“AI”和“文化”的組合,寓意人工智能在文化產業中擁有巨大潛力。

虛擬數字人的創作要用到圖像生成、3D造型、動作和面部表情捕捉,以及渲染技術,也就是微軟和英偉達等業內著名公司擅長的混合現實技術。

為瞭讓其數字雇員更具有人的特征,國傢博物館還聯合咪咕音樂為艾雯雯打造瞭專屬歌曲。這首歌的旋律是中國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的結合,歌詞贊揚瞭繪畫、陶瓷和刺繡等中國藝術之美,歌名《未艾》意指人工智能前景無限。

除瞭在博物館發揮作用外,數字人技術還可以“復活”歷史人物。2022年,中華書局等機構推出瞭中國著名詩人、政治傢蘇軾的數字人。這個數字人的創作基礎是約70億字的古籍大數據資源,以及數百年來有關蘇軾的100多幅畫作。

由於擁有關於蘇軾的生平和文學作品的大量資料,虛擬數字人可以模擬這位歷史名人的神態和語言,與真人進行互動。它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一亮相,就因為與真人的高度相似而讓觀眾感到驚艷。

在節目現場,這個數字人與觀眾進行瞭互動,內容涉及當年蘇軾所寫的詩詞等,它甚至與一位扮演蘇軾老友黃庭堅的演員進行瞭實時互動。

蘇軾的數字人還成瞭微博博主。它的賬號已經發佈瞭一些問答和在線學習材料,向讀者介紹中國的文學和傳統習俗等。此外,中華書局還設計瞭面對面活動,讓學生通過與數字人互動來瞭解中國的文學和歷史。博物館和文化機構也開始借助該數字人舉辦以茶、詩歌和書法為主題的互動展覽,讓觀眾們有機會體驗這位從古代“穿越”而來的著名詩人的日常生活。

數字歷史人物的出現有助於在學生和公眾中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如果美國和歐洲國傢也采用類似技術創造出柏拉圖和莎士比亞等歷史人物的數字人,也許有助於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經典。

更重要的是,這種創新可以促進科技教育工作者與人文領域的合作。數字人可以為人文類學生創造新的機會,並為數字經濟作出貢獻。

數字人的開發需要公共機構、私營企業、大學和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博物館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各領域協作,從而在快速變革的時代提升教育的公平性並拓展教育渠道。(編譯/潘曉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