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雖然有很多問題,但並沒有面臨一場大衰敗的危機。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經濟仍將是世界之首。中美兩國的在經濟上的競賽,因此就會轉換成為一場承受力的博弈。

本文字數約2055字,閱讀需要3分鐘。

最近一段時間,與一些在美華人在微信群裡交談時,總會談到漲價的問題。 一位朋友說,美國市場上的有機雞蛋價格上漲瞭,24 枚雞蛋從年初的 6.69 美元漲到瞭 6.99 美元。還有的說,與疫情爆發前相比,建築材料價格大約翻瞭一番。 但美國也有另一面。有的說,就業機會在增加,新工廠在開張,工資也漲瞭。隨著美國股市上漲,美國人用於退休的401(k)保險賬戶也漲瞭不少。 上網查瞭相關數據。富達投資 (Fidelity Investments) 的新數據發現,第二季度 401(k) 賬戶中餘額超過100萬美元的就業者激增瞭 26%,達到378,000人,而 2022年底為299,000人。這些投資者的平均 401(k) 餘額為150萬美元。 截至6月30 日,另一個退休金賬戶IRA中的百萬富翁人數為350,000人,高於3月底的307,623人和12月底的280,320人。 401(k)和IRA均為退休賬戶。前者是由雇員、雇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基金式養老保險。後者是有收入的個人都可以開的退休金賬戶,也可用來購買基金。二者都有取出的年齡限制。 根據網友提到的美國股市的信息,我還查到瞭另外一個與此相關的數據。 普華永道的報告對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全球上市公司市值進行瞭分析。報告顯示,在 2023 年全球百強企業的榜單中,排名前10的公司有9個來自美國,還有一傢沙特的石油公司。 蘋果繼續占據榜首,而其他美國公司則在通信、汽車、金融、消費和其他市場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當華盛頓把中國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時,我們需要對美國經濟有更準確、更全面的把握。僅從上述少量數據,我們大體上就能意識到這場競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 美國經濟雖然有很多問題,但並沒有面臨一場大衰敗的危機。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經濟仍將是世界之首。中美兩國的在經濟上的競賽,因此就會轉換成為一場承受力的博弈。 這很可能是一場將持續整個世紀的馬拉松。同時,這又不是進行兩場在不同軌道上完全分離的競賽。美國將以其實力對中國頻頻出手。 華盛頓“讓美國重新偉大”的戰略包括實施旨在將中國從其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剔除的政策,還有不斷跟進的對中國制造在幾乎所有市場的遏制。 第一,雖然通貨膨脹讓美國老百姓感到瞭“疼”,但是對中產來說,仍然還具有一定的承受力,消費能力仍很強。所以,他們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因美方增稅而漲價,雖有抱怨,但大體上並沒有表示出強烈要求取消關稅的情緒。在路透社報道的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中,約6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有可能投票給在明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額外關稅“的候選人。 這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拜登政府明知對中國商品增稅加重瞭通脹,但又遲遲不願采取減稅措施。 華盛頓知道這是一個雙輸的結果,但更願意通過承受通脹壓力來換取對中國制造的遏制,迫使市場和企業對供應鏈、產業鏈做出調整。 第二、雖然美國經濟有不少暗傷,比如通脹,再如傢庭和國傢都背著沉重債務,因此存在硬著陸風險。但憑借其在高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優勢,特別是全球最強購買力的市場,美國的資本力量仍具有相當強的全球擴張能量。這種能量既會用於對高科技的拉動,包括通過對美企的補貼,對在美建廠的補貼來促進高端制造業集聚美國,也包括瞭禁止對華高端技術的輸出和投資。 第三、美國的大市場依然可以作為拉攏一些中低端制造業能力較強國傢的工具,比如將原來從中國的進口和投資轉向印度、越南等中國周邊的國傢。另外,通過配額等貿易政策調控,還可吸引像孟加拉國、秘魯等發展中國傢的紡織品、日用品等中低端的對美出口,以分散從中國的進口。 當然,華盛頓對華政策能否成功,最終並不取決於美國的能量有多強,更取決於中國的耐力和韌性。 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工廠“,並深深地嵌入瞭全球制造業鏈條。中國的耐力還包括中國制造的韌性,及其所具有的創新和在全球市場上持續進取的能力。反過來,這同樣也會形成對美國經濟耐力的挑戰。 如果說世界經濟形勢出現瞭 "東升西降 "的趨勢,那可能僅僅隻是開始;真正的力量平衡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用更艱苦的奮鬥去爭取。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 一方的崛起或強大並不意味著另一方的崩潰。 我們不去和美國爭全球GDP總量的老大,因為我們有著既定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但是由於美國的遏制,這個過程同時也是雙方之間的一場長期的耐力競賽。 對美國而言,重要的是維護其全球科技、金融等領域的主導地位,而對中國而言,重要的是要實現中國制造的創新突破,並爭取獲得在全球市場上更多的、應有的份額。企業興起來瞭,百姓就會富起來。 由於華盛頓對這場競爭的定位,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多的考驗和挑戰。尤其是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和陷阱,但最關鍵的是,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形勢下保持定力,通過進一步開放和加強與世界的聯系,增強中國經濟及中國制造的韌性。

作者丁剛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