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睡,百年驚艷。8月25日,李傢樓鄭公大墓青銅文物出土百年揭碑儀式在河南新鄭舉行。100年前,正是在這裡,百餘件青銅禮樂器在埋藏兩千多年後重見天日,這其中,一對造型俊逸、靈動的青銅蓮鶴方壺尤為引人註目。

8月25日,李傢樓鄭公大墓青銅文物出土百年紀念碑揭牌。谷艷敏 攝

壺蓋雙層蓮瓣舒放,中央一隻仙鶴展翅欲飛,青銅蓮鶴方壺的名字由此而來。青銅時代自商代開啟後,在中國大地上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而蓮鶴方壺則被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郭沫若贊其為“時代精神之象征”。

青銅“姊妹壺”驚艷面世

公開資料顯示,1923年8月25日,新鄭李傢樓鄉紳李銳在自傢菜園打井時挖出一座古墓,挖得銅器數十件,一座鄭國大墓就此重現人間。

經過專傢考證,李傢樓大墓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君的墓葬,學界稱之為新鄭李傢樓鄭公大墓,其出土的文物也被稱為“新鄭彝器”,其中,紋飾繁復、造型靈動的一對“並蒂蓮花”姊妹壺——蓮鶴方壺驚艷四方。

圖為觀眾在河南博物院觀賞蓮鶴方壺。韓章雲攝

專傢們認定,蓮鶴方壺是春秋時期高超青銅器鑄造工藝的代表作。研究發現,器身的仙鶴、雙龍耳等部件均采用瞭當時先進的分鑄法,整體則運用瞭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技法,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

彼時,出土的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專傢研究認為,其為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河南博物院公開資料顯示,兩件方壺造型一致,宛如“雙胞胎”,重量相同,隻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

蓮鶴方壺壺身為扁方體,壺頸兩側以附壁回首的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似乎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振翅欲飛,造型甚是精巧靈動。

圖為河南博物院館藏蓮鶴方壺局部。韓章雲攝

郭沫若曾解讀為,“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在當日揭牌儀式上表示,鄭公大墓青銅器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緒,啟春秋戰國清麗開放之先,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群。

“特別是國寶青銅蓮鶴方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匠心技藝和藝術成就,是中國青銅器最為優秀的傑作之一。”他認為,蓮鶴方壺的發現不僅有利於深入瞭解春秋時期的歷史文化,更成為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載體,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具有重要意義。

從“姊妹分離”到“數字團圓”

新鄭李傢樓鄭公大墓發現之時,正值中國社會動蕩時期,“新鄭彝器”的命運註定顛沛流離。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新鄭彝器”先是被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抗日戰爭期間,又隨河南文物一起被打包西遷,暫存於武漢,最終運往重慶。1949年冬,國民黨政府將一部分文物裝上飛機運到瞭中國臺灣,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另一部分文物因來不及運走,被留在瞭重慶。

圖為河南博物院內展示的蓮鶴方壺郵票圖樣。韓章雲攝

現在,新鄭李傢樓鄭公大墓出土的青銅器分散在河南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臺北歷史博物館等海峽兩岸多傢文博機構保存。

如今,一對蓮鶴方壺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院,另外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為該院的九大“鎮館之寶”之一。2006年,“國之重寶——蓮鶴方壺特別展”在河南博物院開展,在分離半個多世紀後這對青銅器“雙胞胎”得以團聚展出。

為紀念蓮鶴方壺出土100周年,河南博物院采用裸眼3D技術專門制作瞭一對蓮鶴方壺的數字影像,視頻中,河南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兩壺再度“相逢”、並肩而立,歷經千年歲月洗禮,風采依舊。該視頻在館內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吸引著眾多觀眾的目光。

圖為文創產品蓮鶴方壺3D立體拼圖。韓章雲攝

作為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蓮鶴方壺備受觀眾喜愛的同時也帶火瞭相關文創產品的銷售,據該院文創部門統計,與蓮鶴方壺相關的文創品類已超過40種、上百款,包括考古盲盒、3D立體拼圖等。(完)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