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眼包”的風終究是刮到瞭博物館裡。

“顯眼包”為當下熱詞,起初用來形容喜歡出風頭的人,但在互聯網社交語境下“顯眼包”逐漸褒義化,被用來形容有趣可愛、憑一己之力讓歡樂氛圍拉滿的人、事、物。

如今,一些博物館館藏文物,因形態生動、富有喜感、吸引眼球,被觀眾們親切稱為“博物館顯眼包”,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網友們共情道:“感覺文物都有生命瞭,好可愛!”

紅陶人面像

這件被網友評價為“乍一看以為是面膜”的文物,為“紅陶人面像”,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紅陶人面像1967年出土於甘肅省天水市柴傢坪,為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5200年)。殘高15.3厘米,寬14.6厘米。人像高顴闊面,眉稍微隆起,嘴、眼鏤空成橫條狀,鼻呈三角形,兩耳垂各有一穿孔。

馬踏飛燕

有款甘博文創去年夏天火出圈——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銅奔馬為原型的“馬踏飛燕”玩偶。銅奔馬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塑造者選取瞭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剎那瞬間。其全身的著力點在超越飛鳥的那一足上,準確地掌握瞭力學的平衡原理,體現瞭先民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如今,銅奔馬也成為“奇葩好笑又可愛”的文創產品代表,四處“撒歡”。

鯢魚紋彩陶瓶

鯢魚紋彩陶瓶,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200年),甘谷縣出土。泥質橙黃陶,陶瓶腹部以黑彩繪鯢魚紋。鯢魚面部似人臉狀,雙目圓睜,大口露牙,長條曲折狀身軀首尾相接,肢爪由身體兩側伸出。該器物構圖生動,展示瞭彩陶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神秘意境。發現這件鯢魚紋彩陶瓶的甘谷地區位於渭河流域,史前遺址分佈密集,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

天祝銅犛牛

天祝銅犛牛是國寶級文物,長1.2米,重75公斤,曾被從廢品收購站中搶救回來,如今被稱為甘肅“第一牛”,1990年遠赴日本展出,一時聲名遠播,是真的很“牛”!天祝銅犛牛,現存於天祝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設置有“青銅犛牛”展廳專門展示。1997年4月,被國傢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一級文物,屬於國寶級別。

鏤空人面覆盆形器

小翹鼻,月牙眼,似笑非笑,這隻形似倒扣花盆的呆萌文物來自陜西考古博物館,名為鏤空人面覆盆形器。這位“盆友”來自5000年前,為仰韶中晚期珍貴文物。2008年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楊官寨遺址。關於這件陶器的用途,尚未定論,考古專傢推測或是放置物品的底座或是祭祀用的禮器。

彩繪鎮墓獸

若論“賣萌耍寶”的文物,還得看文物界的“賣萌三人組”。“賣萌三人組”是一組北魏時期的彩繪鎮墓獸,共有三隻。據洛陽博物館介紹,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形象的冥器,是為震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大多面目猙獰,形象怪誕。

陶塑人頭像

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陶塑人頭像,替代不理解卻不得不接受的回復——“哦”。人頭像以手工捏塑而成,制作粗率。披發,面部五官中的眼、嘴以孔洞表現,鼻梁隆挺,形象粗獷。這件陶塑人頭像的造型稚拙,與陜南西鄉何傢灣出土的骨雕頭像、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頭型器蓋的雕塑手法和風格均較為一致,反映瞭新石器時代不同地域的先民們在人物塑造、表情刻畫等陶塑技藝上還處在較為原始的階段。

青銅器亞醜鉞

用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的青銅器瑰寶商代青銅器亞醜鉞,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亞醜鉞,1965年出土於山東青州蘇阜屯商代墓地,2011年,以其獨特的造型和重要的價值被專傢學者和廣大觀眾一致評選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它體型碩大而不笨拙、造型莊重又不失可愛,是頗受觀眾喜愛的一件明星展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