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彥

  殲-20護航,英雄魂歸故裡。望著電視新聞裡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懷抱,熒屏前的伍萬裡顫抖著打開小木箱,佩戴著志願軍徽章的舊軍裝、寫滿戰友姓名的泛黃冊子在老人手裡反復摩挲。一並開啟的,還有70多年前那段山河為證的歲月。鏡頭穿梭,時間倒流,故事從煙火裊裊的江南水鄉開始瞭。

  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電視劇《冰雪尖刀連》昨晚在總臺央視一套開播。該劇由國傢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扶持,改編自軍旅作傢、編劇蘭曉龍的長篇小說《冬與獅》,由蘭曉龍、陳瓊瓊編劇,高希希執導,杜淳、王子奇領銜主演,通過講述“鋼七連”戰士爬冰臥雪、浴血奮戰、保傢衛國的故事,詮釋我們為何而戰、為何能贏。

  遠有經典影片《上甘嶺》《英雄兒女》,近有影劇套拍的《跨過鴨綠江》、脫胎自同一部小說的電影《長津湖》,永恒的抗美援朝精神緣何值得反復書寫?這一次,以“鋼七連”之名再度追懷“最可愛的人”,我們在致敬什麼?昨晚播出的《冰雪尖刀連》第一集或已揭開答案:為正義出征,為和平而戰,為人民沖鋒。

  從“煙火”述“山河”,傢國交融是情之所歸

  從1950年秋天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到1953年7月板門店停戰協議簽署,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究竟是場怎樣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什麼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厚重的題材,電視劇的切口隻是一支連隊。致敬換來山河無恙的出征,電視劇的起點是血肉飽滿的人和煙火繚繞的土地。

  第一集開篇,湖州漁傢,伍萬裡戲班主、鬥河霸,歲月靜好的水鄉包容著他的恣意頑皮。歸傢的漁船,伍千裡捧著骨灰罐回鄉祭忠骨,他和犧牲在陳官莊戰役的哥哥百裡已經離傢整十年。伍千裡背後,他剛請假暫別的七連中,梅生、雷公,佈認命、平河、老肖等人依次登場。遠方的父母、傢鄉的妻女、剛萌芽的愛情、身邊兄弟般的戰友,是七連眾人的心頭牽掛。冷靜睿智、重情重義、粗中帶細、永不服輸是他們的不同側面。歲月為證,不久之後,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年輕人,這些有著生而為人鮮活情感的戰士,將讓麥克阿瑟的“聖誕節回傢”成為歷史笑話,讓不可一世的范佛裡特彈藥量淪為失敗的代名詞。

  欲說“山河”,電視劇選擇先講“煙火”。因為中國人重視傢、忠於國,在傢盡孝、為國盡忠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冰雪尖刀連》從普通人傢的兒子、兄弟、丈夫、父親說起,他們盼著與親人相守,曾許諾給傢裡蓋新房,還希望此生許國亦許卿。鏡頭細細描摹,觀眾得以認識七連這群戰士,得以感同身受於他們此刻的樸素平凡的情感。如此,當朝鮮戰爭爆發、美軍的侵略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境,中國毅然決定為正義與和平而戰,觀眾能更深切感知,70多年前舍生忘死的身影究竟有多偉岸。就像預告片裡說的,“傢園在我身後,敵人在我眼前”,傢國交融是情之所歸。

  打開歷史縱深,詳解“氣多鋼少”的精神原力

  冰與血交織在戰場,為什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志願軍這麼能打?這一度是西方軍事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他們稱志願軍有著“謎一樣的東方精神”。

  《冰雪尖刀連》第一集用速寫揭開七連的日常一天:強練兵、拼意志、磨礪精氣神。後續劇情,伍萬裡成瞭二哥手下一個兵,成為七連第677名戰士。觀眾將跟隨他的視角與七連出生入死,見證“鋼七連”的煉成、在戰火中淬煉的青春。

  而早在劇本圍讀時,主創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1953年7月27日,一名志願軍戰士奉命前往前沿陣地,他需要送一張記錄著特殊命令的紙條。那天的炮火異常猛烈,接近陣地時,戰士被炮彈炸倒,再醒來時,腿已被炸斷。年輕的戰士一隻手撐地、另一隻手抱著殘肢艱難地匍匐前行。終於,他爬上陣地,在昏迷前把紙條送到瞭指導員手中。那條他用生命傳遞的信息寫著:“命令:今晚二十二時正式停戰……”此時,距離朝鮮戰爭正式停戰僅有兩個小時。

  和平不會從天而降,而是用鮮血換來的、靠鬥爭贏來的。對於《冰雪尖刀連》而言,創作期間,劇組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反復打開歷史縱深,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傳承脈絡中提取“氣多鋼少”的精神原力。

  為真實呈現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冰雪尖刀連》在寒冬裡深入吉林省白山等地,久駐數月以匠心打磨,是國內罕見的在東北冰天雪地低溫環境下全實景拍攝的一部戰爭劇。劇組還在開機前對全體演員進行瞭為期三個月的軍訓。而水壩橋、橋頭鎮、半山宅等劇中主要場景,動用瞭置景團隊300多人,力求在真實氛圍中讓演員去貼近70多年前他們同齡人的熱血青春。

  冰天雪地上的熱血,更加熱血。蘭曉龍在原作裡寫:“獅子是不屬於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七連的這群戰士,就是以肉身守護國門的獅子。在長津湖戰場,他們靠著三八大蓋抗擊著美軍的飛機坦克,以薄薄的棉服對抗著零下40℃的嚴寒。蘭曉龍說,這樣的戰爭需要明白,這樣的犧牲需要證明,而《冰雪尖刀連》就是這樣的“明白”與“證明”。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