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良渚博物院 看鎮館之寶 感受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考古研究顯示,良渚文化存在於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間,目前,良渚博物院正在展出眾多出土於良渚遺址的文物,繼續跟隨記者探訪這裡的鎮館之寶,感受真實的良渚和先民的衣食住行。

  看鎮館之寶 感受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探訪良渚博物院 看鎮館之寶 感受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總臺記者朱睿祺:從良渚古城出土的絕大部分文物,真品就收藏在附近的良渚博物院。在第一展廳“水鄉澤國”裡,我們可以通過出土文物全面瞭解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還能看到當時最主要的生活器物——陶器。在眾多黑皮陶中,這件刻符黑陶罐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也是博物院的其中一件“鎮館之寶”。刻符黑陶罐高26.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5厘米,通俗地講,就是脖子短、肩膀寬、肚子鼓的圓形容器。刻符黑陶罐在餘杭區的南湖被發現,由於長期埋藏於水中,本身是黑陶的它,外表因水銹而呈現大塊的紅褐色。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這件黑陶罐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這個陶器本身制作得比較精美,也比較規整,反映瞭良渚時期陶器制作比較高的水平。從這個陶器本身,是因為在它肩部一圈刻瞭有12個刻符,這些符號對我們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問題有特別重要的價值。現在我們看起來,這12個刻符應該是講瞭一件事情,大概是良渚的先民用網用箭獵捕一隻老虎的故事。

  玉魂國魄展出 尋找良渚神鳥

  總臺記者朱睿祺:繼續往裡走,就可以看到以玉器為專題的展廳“玉魂國魄”。良渚先民圍繞對神的崇拜,設計出瞭一套用以區別階層、標識身份、反映等級的玉禮器系統。在這裡,大傢能找到杭州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琮琮”的原型——玉琮,還有第4屆亞殘運會的吉祥物“飛飛”的原型——良渚神鳥。

探訪良渚博物院 看鎮館之寶 感受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良渚博物館(良渚研究院)社教專員葉素芬:整個良渚文化當中,其實出土的大約有40多款玉器,但是良渚的核心玉禮器卻隻有三款,就是我們展廳所展示的琮、璧、鉞。在我們這裡,這個玉璧是單獨展櫃展示的,也可以說是我們良渚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那它的特別之處是什麼呢?就是在於它的正12點鐘的位置,和其他的玉璧不一樣的是它多瞭一隻小鳥。這隻小鳥站在一個祭祀的土臺上面,象征著一定的信仰,也是他們當時的一個圖騰。古人認為能飛天的鳥它是一種神明的使者。鳥是一種自由的象征,所以良渚人就是非常崇拜鳥。

  童心妙手 繪出良渚文化

探訪良渚博物院 看鎮館之寶 感受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總臺記者朱睿祺:剛剛我們參觀瞭常設展廳,但其實我還特別想給大傢介紹一下近期在臨展廳裡陳列的“良渚童畫”兒童藝術展。在這裡大傢可以看到小朋友們結合自己對良渚文化的理解,創造出來的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比如“神人獸面”紋和亞運項目相結合的畫,還有利用紮染工藝、版畫手法來表現的良渚文化。這邊,盲校的小朋友通過手摸鳥型玉佩,畫出的自己想象中的亞殘運會吉祥物“飛飛”。看到在幾代人的考古下得以重現的古老文明,又在下一代人的筆下栩栩如生,相信大傢對於中華民族的一脈相承會有更深的體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